在《七十二家房客》的七十二家大院里,太子炳(彭炽权饰)以折扇轻摇、步伐从容的姿态亮相,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微笑——这个角色贪财好色,欺软怕硬,表面上是反派,却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与剧中的泼辣八姑(黄伟香饰)和隐忍阿香(郑钤丹饰)形成了核心三角关系,深深牵动了无数广东观众的心。数十年间,太子炳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许多观众无法忘怀的经典。
尽管太子炳无疑是个反派角色,但彭炽权的演绎却使得他充满生命力,仿佛是邻家里那个爱算计的坏邻居。太子炳在算计租客时让人咬牙切齿,但当被八姑揪耳训斥时,又显得既滑稽又可怜。更让人又气又叹的是他被孙锦珍骗得一无所有。观众们调侃道:“太子炳的坏,带着烟火气,就像是西关茶楼里那位精明的老掌柜。” 这种角色的鲜活,和他与观众的互动,成了彭炽权的魅力所在。
在剧外,彭炽权走在广州街头,总会有人呼喊“太子炳!”他笑着说:“现在连菜市场的阿婆都叫我‘炳叔’,反倒没人记得我真名。”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这个角色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心中。作为广东的“第二神剧”,《七十二家房客》以两三千集的集体量,描绘了民国时期广州的市井生活,而太子炳的命运起伏正是这幅平民史诗的缩影。
彭炽权的成长,亦如这出剧的剧情般充满意外。1947年,他出生在广州番禺的一个普通家庭,谁也没想到这个在荔湾涌边追逐的孩子,13岁便以惊人的天赋考入广东粤剧学校,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红船子弟”。在粤剧的黄金时代,他有幸遇到一众宗师,学习到各家之长。新马师曾教他唱腔的韵味,罗品超指点他武生的身段,文觉非传授他丑生的精髓。彭炽权如同海绵般汲取经验,逐渐练就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业内更给了他“千面老倌”的美誉。1984年,他主演的《拉郎配》在港澳大获成功,谢幕时,观众将金项链抛向舞台;而1990年,他在《紫凤楼》中的反串表演,将老旦的悲怆演绎得淋漓尽致,令红线女感动落泪。即便情景喜剧风靡一时,彭炽权仍每年坚持登台表演,他说:“粤剧是我的根,太子炳不过是树上的一片叶。”
然而,当粤剧逐渐在电视时代消退时,彭炽权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2008年,61岁的彭炽权接下了《七十二家房客》这部剧集。表面上看似偶然,实则充满深意。既是向他恩师文觉非的致敬,也是因为他误听“120集”当成了“20集”而爽快答应。谁能想到,这一演便是17年,超过两千个日日夜夜的拍摄,让太子炳成为了广东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化妆间里,彭炽权曾感慨:“年轻时演英雄豪杰,年纪大了反倒演起了市井小人,艺术这条路,从来都不由人。”
在现实生活中,彭炽权的故事则完全不同。他的妻子林佩珍——1945年出生的粤剧名角,不仅是他在广东粤剧学校的师姐,更是与他携手度过57年岁月的伴侣。1968年,21岁的彭炽权与23岁的林佩珍在剧团相识并相爱,从此在舞台上下形影不离。在《琵琶行》的悲切唱段中,在《紫凤楼》的华丽水袖间,他们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观众常笑称太子炳与八姑“般配”,但看到彭氏夫妇的合影时,大家都会感叹:真夫妻的默契,远胜角色演绎。林佩珍的眉宇间流露出温婉坚韧,而彭炽权眼神中的依赖与欣赏,构筑了他们半个世纪不变的情感长城。尽管丈夫因电视剧大红大紫,林佩珍却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淡泊,专注于粤剧教学。每当彭炽权拍摄归来,疲惫不堪,总能在厨房中看到妻子为他煲的老火汤——那是比任何舞台掌声更为温暖的支持。
彭炽权与林佩珍的独生女彭琳,则选择了与父母不同的艺术之路。出身粤剧世家的她,虽自小登台,却并未继承父母的脚步,而是进入音乐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当彭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之后又在新加坡成为金牌声乐教师时,彭炽权深感欣慰,他说:“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我把她跳《胡桃夹子》的视频保存在手机里,比我得奖还要骄傲。”这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恰如岭南文化在变迁中的自我更新与继承。
在珠江的潺潺水声中,彭炽权用60年的艺术生涯书写了一部岭南文化的变迁史。从粤剧舞台的辉煌到电视剧的烟火,从英雄豪杰到市井小人,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艺术的赤诚。“只要观众还想看,我就继续演下去。”这句朴素的承诺,承载着一位老艺术家对舞台最深沉的热爱。而每当太子炳再次出现在荧幕上耍着小聪明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再现,更是一个时代的永恒艺术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