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涛的《江湖酒杯》对经典红歌《十送红军》和《九九艳阳天》的篡改,令人愤慨!正当的艺术创作应该遵循规范,重视精神内涵,然而若是恶意的“偷改”,则不仅是对原创权的侵犯,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性质不容小觑。
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一行为的严重性:首先,正常的改编是有其规范的,前提在于创作者获得了授权或者在合理使用的范围之内,依照对原作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旋律、节奏和演唱形式等进行创新,让这份经典以新的艺术语言焕发活力,吸引更多人欣赏红色文化。这种改编是值得鼓励的。例如,刀郎在《十送红军》的改编中,将传统的民族唱法转变为通俗风格,歌词和旋律均呈现出鲜明的变化,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然而,马健涛却在没有获得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对《十送红军》进行了恶意的篡改,扭曲了原歌曲的核心内容。他不仅修改了歌词,更改变了旋律,使其传递出与原意完全相悖的信息,甚至利用这首歌进行商业牟利。这种行为显然构成了对原作者著作权的侵害,简直是对红色经典的亵渎,也伤害了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感情,违反了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节严重者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
追溯历史,《十送红军》创作于1961年,词作者张士燮和作曲者朱正本分别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中汲取灵感。这首歌的歌词生动描绘了百姓对红军的不舍与祝福,十段叙事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军民深厚的鱼水情,如“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便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朱正本在1960年赴江西的采风过程中,记录了一首地方民谣,旋律凄美动人,并结合了江西采茶戏的元素,创作过程甚至不超过一小时,充分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对历史的理解。
而《九九艳阳天》作为红歌的代表,更是反映了革命电影《柳堡的故事》的主题,传递着集体主义与爱情的精神。其背景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歌词强调的是集体奉献,淡化个人情感。它在1957年为电影而作,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与村民之间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展现了革命者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做出的牺牲。
官方对《九九艳阳天》的定位相当高,从党史学习到红歌专辑,都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在中国香港等地的文化活动中也广泛传唱。然而,马健涛这个网络红歌手却在2014年为了个人私利,出于对民族大义的漠视,将《九九艳阳天》改编为《江湖酒杯》,完全置法律于不顾,实属不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