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几口人吗?”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能轻松回答,但长沙四胞胎的父亲蒋受廉,却在多次场合中“搞错”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一个简单的事情,背后却暗藏着深刻的异象,而这种反常现象在蒋受廉身上屡见不鲜。如果说一切的反常背后都有原因,那我们就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捉妖”的一篇文章,逐步揭开其中的谜团。
2006年6月,41岁的谭超云在深圳生下了四胞胎,全是男孩。从这一刻起,这个家庭便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蒋受廉,这位四胞胎的父亲,自孩子出生以来,便开始向外界诉说他们的困境。蒋受廉长得朴实无华,给人一种不会骗人的老实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简单的男人,却在四胞胎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哭穷:“医药费和生活费已经让我们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我老婆亲手为孩子补鞋、剪发,但我们依旧坚持给孩子们买奶粉、鱼肝油等营养食品……”他说着自己家月收入仅3000元,但每月却要花费6000元,令人同情。
面对蒋受廉的求助,许多好心的市民纷纷伸出援手。深圳的一家公司决定免费为他们提供奶粉资助,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也每月资助2000元,甚至深圳的一个社区也接收了四胞胎,并为他们提供住宿和生活保障。市民们的热心帮助,让这个家庭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当孩子们接近上小学的年纪,市民们又帮忙为他们联系学校,最终,四胞胎被纳入了深圳市的“双免教育”政策中。正如俗话所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但蒋受廉似乎比大多数父亲更能轻松获得这些“奶水”。其他父母可能需要拼尽全力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而蒋受廉似乎只需要“哭穷”便能收获社会的帮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曾经备受关注的“深圳四胞胎”,为何在临近高考时,却突然转移到长沙,变成了“长沙四胞胎”呢?深圳市政府和人民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多年支持,为什么要放弃这些年来积累的“流量”,远离深圳?答案或许要追溯到2016年一个引发争议的电视节目。当年,四胞胎已年满10岁,他们的父母带着孩子们参加了一个免费的装修节目。节目期间,蒋受廉的大女儿蒋娜突然回到家,发现整个家居设计都以弟弟们的需求为中心,完全没有考虑到她的空间。面对这个现实,蒋娜忍不住问:“我的房间在哪里?”她希望能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令人惊讶的是,父母竟然拿出了一张可折叠收起来的床,这才是她期待中的“设计”?这个小小细节,让观众们震惊不已,并引发了关于“重男轻女”问题的激烈讨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现代化思想早已让“重男轻女”的观念逐渐被摒弃,蒋家这一行为激起了不少深圳市民的反感和不满。
节目播出后,蒋家一度成了舆论的焦点。大家对他们的同情迅速转化为反感,因为人们发现,蒋受廉和谭超云之前一直声称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却在节目中意外揭露出,他们其实还有一个失踪的二女儿。这一发现引发了更大的疑问:这个家庭到底有多少成员?是否隐瞒了什么?通过仔细回顾早期的节目,还有人发现蒋超云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曾打掉过一对双胞胎女儿,原因是年龄偏大。然而,这番话引起了更多的怀疑,因为她生下四胞胎男孩时的年龄比怀双胞胎女儿时更大,似乎并不合逻辑。
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网友们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蒋受廉一家很可能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而为了掩盖这一事实,他们编造了很多不真实的故事。更令人震惊的是,蒋娜在微博上曾发表过一系列关于自己被忽视的言论,表达了自己对父母偏爱男孩的不满。在这些微博中,她提到自己是姐姐,却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关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出现在一次节目中,而弟弟们却频繁出镜。
蒋受廉的过去也被曝光,他曾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并在之后创办了几家公司。这一切与他所宣称的贫困形象相矛盾,让公众感到被欺骗。尽管蒋受廉在2017年发布声明,强调自己并非重男轻女,并解释说家里的确面临经济压力,但他的“真诚”解释并未能平息公众的不满。更糟糕的是,蒋受廉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极其恶劣的言论,侮辱先烈,甚至为日本侵略者辩护。这些言论引发了社会的愤怒,尤其是深圳的相关部门,感到非常震惊,并决定要求蒋一家尽快离开深圳。最终,蒋受廉一家离开深圳,回到了长沙,四胞胎也进入了长沙的中学。
然而,四胞胎的“流量”并未就此消失。2024年,四胞胎的高考成绩引发了新的关注。他们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总分都超过了600分,唯独最后一个离600分仅差一分。老大蒋云龙得了659分,老二蒋云啸608分,老三蒋云翰599分,老四蒋云霖661分,平均分高达632分。这一消息再次刷爆了网络,而蒋受廉一家也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过去的种种言论和行为再次被翻出,引发了公众对他们的强烈讨论。网友们甚至呼吁,四胞胎应该“过政审”,但实际上,这样的政审对他们的大学入学并无实质性影响。虽然蒋受廉的过往可能会给四胞胎带来一些社会偏见,但他们的高考成绩显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蒋受廉的经历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过度依赖他人支持所导致的责任感缺失。他的行为正好印证了人性中的自私本能:当一个人得到了太多,他反而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无法满足的需求,会产生不满甚至怨恨。蒋受廉虽然承受了社会的种种好处,却从未心存感恩,而是不断要求更多,最终也失去了对社会的基本责任感。
这一现象不仅仅是蒋受廉个人的问题,更是对社会和政府在过度包揽中可能产生的隐患的警示。过度的扶持和包办可能造就了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而只有那些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才有资格真正去爱护和尊重自己的国家。这也许是我们应该从蒋受廉身上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