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陪老婆孕期,又养育人类幼崽3年,我差不多快6年没进电影院了,虽说峨眉电影城近在家门,但走过路过,带着宝贝直奔肯德基的我,差不多也是一掠而过,看电影这档子事儿,差不多成了卞之琳《断章》式的情绪回闪。
还是佩斯老爷子导演的《戏台》把我拉了回来,说实话这不是电影之爱的重燃,也不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当年春晚的回望,实则是因着对陈佩斯过往的敬重,他是烟火人间里淬炼出的一块“活宝”,包裹着最硬气的文人风骨。
一场迟到30年的银幕回归
陈佩斯的演艺生涯,本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台”传奇。
春晚舞台上《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等经典小品,陈佩斯为一度在社会转型中沉闷不已的中国观众带来过无尽欢笑,奠定了自己小品“开山鼻祖” 地位。但戏台上命运多舛,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时,却因作品维权起诉中国“电视一哥”,惨遭行业封杀。无奈转型话剧演员长达 24 年,其间经风沐雨,始终未曾放下对喜剧艺术的炽爱。
陈佩斯重返影坛之路充满荆棘。2015年他主导的话剧《戏台》首演即成经典,豆瓣给出了高达9.2分的好评,那时,佩斯就开始琢磨将这台话剧搬上银屏。
遗憾的是,7年剧本辗转,投资人更迭如走马灯,核心质疑始终锋利如刀: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离开主流视野多年的古稀老人,如何抗衡当红明星与特效大片?资方不大相信年轻观众会看71岁老头主演的电影。
陈佩斯只得倾尽家产,砸锅卖铁将《戏台》拍了出来。这胆量与当年舍下身家与“电视一哥”斗输赢的豹胆,如出一辙。
虽说《戏台》排片时也步步惊心、一波三折,但市场却以意外热烈回敬了傲慢预判:点映票房破5700万,6700万……数字持续攀升,甚至超越同期商业大片。就像尹正饰演的金啸天在片中嘶吼“那还是戏吗”,陈佩斯借侯班主之口喊“不改就对了”……戏里戏外遭遇的梗也都出奇一致。
艺术传奇的血泪书写
影片以民国初年为背景,讲述了五庆班戏班在强权压迫下的荒诞遭遇,《戏台》以荒诞为刃,剖开艺术在权力碾压下的永恒困境。
包子铺伙计大嗓儿(黄渤饰)阴差阳错被当成京剧名角金啸天(尹正饰),被迫上台演出《霸王别姬》;手握生杀大权的洪大帅(姜武饰)不懂艺术,却强行改戏,要求霸王“东山再起”而非自刎乌江;真正的名角金啸天在这场乌龙中鬼使神差般“神隐”…… 各方势力因误会被卷入漩涡,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荒诞戏码。
话剧受限于单一的舞台场景,冲突必须依赖演员夸张的肢体与台词密度。而电影却能通过镜头剪辑,运用自如地将台前幕后纷呈切割。我们这才欣赏到黄渤饰演的大嗓儿在台上荒腔走板,镜头同时捕捉他脸上的油彩冷汗、台下姜武的叫好、后台戏班的战栗绝望,都能通过镜头的平行剪辑,让电影的艺术魅力在错位的张力中喷薄而出。
陈佩斯纯熟运用对比、反差、错位等经典喜剧手法,将“戏中戏”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笑点通过“情节递进”和“误会叠加”方式自然生发,层层递进,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跪着求生,站着唱戏”,戏如人生的荒诞与无奈。
正是电影在延续话剧内核的基础上,借助视听语言的强大力量,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将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戏班后台的忙碌景象以及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等一一展现,使故事更加立体鲜活。
荒诞离奇的时代寓言
日光之下无新事,《戏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梨园行的传奇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浪潮下的众生百态。
当洪大帅高喊“霸王不能死”,强迫艺术向强权低头时,银幕外正遭遇“流量至上、资本为王”的尴尬现实。陈佩斯坚持“不会为了世道和媚俗去做改变”的倔强,让《戏台》成为斩向艺术行业的双刃剑。
陈佩斯与《戏台》这场双向突围,意义非凡,它不仅为陈佩斯的艺术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证明他在喜剧艺术领域深厚的功底与创新能力。更如同一记警钟,震响了当代影视市场。而《戏台》的成功逆袭,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优质艺术作品的渴望,对用心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的尊重。
《戏台》告诉我们,艺术价值永远不会被埋没,只要坚守初心,用心打磨作品,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与挑战,也能在困境中寻得一线市场的曙光。
当然,从舞台话剧转成电影,《戏台》难免会有瑕疵。比如多线叙事中,金啸天的瘾君子形象与末路英雄弧光断裂、六姨太思玥倾尽家财私奔的情节更因缺乏铺垫沦为突兀的“调味品”。
更重要的是,即或像陈佩斯这样的艺术家,创作时也没能脱离民族主义的窠臼,从影片开始时宏大战争的叙事旁白中,八国联军又被带入中国式苦难的记忆——我们历来都有仇外教育的惯性,就是把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苦难统统归结为外敌入侵,我们自身的文化缺陷与体制诱因,反而被刻意忽略了。
好在这只是影片序事噱头下的一闪亮……
虽说瑕疵总是难免的,但作为“教科书级别”的舞台荒诞喜剧,电影版是剧场版的艺术升级,是另一台戏骨们的艺术盛宴,倘若你喜欢《喜剧之王》《驴得水》之类的黑色幽默,笑中带泪的《戏台》就值得你走进影院观赏!(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