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平台同步上线。这部剧承载着大众对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岁月的深刻缅怀,试图全景回顾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于艰难革命低潮中探索新路、走向荣光的历程。但首播后,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亟待探讨与改进。
配乐:喧宾夺主的噪点
《浴血荣光》的配乐堪称一大败笔。几乎每个桥段都被高昂或悲亢的音乐所充斥,仿佛离开了这些强烈的音符,剧情就无法传达情感。在影视创作中,配乐本应是巧妙烘托氛围、辅助叙事的 “绿叶”,可在此剧中却成了喧宾夺主的 “主角”。以南昌起义前夕的紧张筹备情节为例,本应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剧情推进来自然营造紧张感,然而持续不断的亢奋配乐,不仅没有增强感染力,反而让观众感到听觉疲劳,难以真正沉浸其中,情绪被配乐强行拉扯,而非因剧情本身产生共鸣,最终只觉吵闹与烦躁,导演用力过猛的痕迹尽显。
故事线:凌乱破碎的拼图
从故事叙事来看,首播几集呈现出的故事线较为凌乱。该剧试图展现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本是还原历史丰富性的初衷,但在实际呈现中,却未能有效梳理逻辑脉络。一会儿是南昌起义的筹备,一会儿跳到秋收起义的准备,场景与情节频繁切换,缺乏流畅过渡,使得观众仿佛在拼凑一幅破碎的拼图,难以快速厘清各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发展顺序。比如在展现不同起义队伍的行动时,没有清晰铺垫各方力量的背景、动机及相互关系,导致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产生阻碍,无法很好地跟上剧集节奏,难以全面领会那段复杂历史背后的深层意义。
台词:朗诵腔下的距离感
剧中人物的台词对白采用了朗诵腔,虽试图营造庄重、激昂的氛围,传递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过于强调韵律和节奏的表达方式,使台词脱离了生活质感,听起来生硬且不自然。当角色们用朗诵腔讲述革命理念、分析局势时,观众很难将其与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反而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在一些本应情感真挚、质朴交流的场景中,朗诵腔的台词让对话显得空洞,难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削弱了剧情的感染力。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尽管《浴血荣光》首播暴露出配乐、故事线和台词等方面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其选材意义重大,试图通过艺术化的叙事,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过程,让观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希望在后续剧集中,能够调整配乐,使其回归辅助地位;梳理故事线,让情节连贯流畅;优化台词,增添生活气息与真实感,从而让这部剧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带领观众走进那段热血沸腾、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铭记先辈们的浴血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