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杨少华离世,算是寿终正寝。不过,葬礼上谁出席,谁缺席,似乎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
最近,评论区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姜昆怎么没来?”甚至有人开始统计出席名单,依次点名。郭德纲呢?冯巩呢?常家、侯家、马家又何在?
需要澄清的是,大家对这种情绪的反应可以理解。然而,如果把出席与否作为衡量情谊的唯一标准,那就显得略显简单了。
在网友看来,杨少华并非小角色。他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是天津卫街头巷尾的相声标志性人物。老爷子离世了,圈内人前来送行,实属应当。
然而,情感的有无并不总是显而易见,而出席的方式却是相当考究的。尽管姜昆缺席,但他的弟子刘惠却来了。
在许多传统圈子里,代为出席是流行的做法。我来代表你到场。这些年,许多老艺术家去世,通常都是由徒弟、助理或秘书前来致哀。
刘惠是姜昆的亲密弟子,同时也是杨少华的生前熟人。他赶往天津,进行了吊唁、致意与献花,这无疑是走了程序和面子。
如今的时代,谁还不明白,有些场合即便想来也未必能到。姜昆并不是普通人。虽然现在已退下,但身份依旧敏感。他的每次公开露面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特别是在这种人际关系复杂的场合,发言过重可能被解读为表态,发言过轻则会被看作冷漠。因此,他的缺席其实很容易理解,确实存有顾虑。
随后的消息中,徒弟刘惠也忍不住说了一句:“谁有时间谁去。”这话听上去似乎是场面话,实则透露了真实状况。人到了某个年纪,往往更懂人情,却也更怕是非。
换个现实的角度来看,亲自到场吊唁是情意,避开争议也是自保。实际上,到场的人未必真心,而缺席的人也并不代表冷淡。
相声圈子不大,几十年里彼此往来,早已没有谁欠谁。姜昆与杨家在早年有过交集,但不能算得多亲密。相互尊重,但各走各路。
如果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仅仅最终由谁来送行来衡量,这对在世的人未免也太苛刻了吧?
杨议说,冯巩打了电话,曲协发了函,德云社也送了花圈,郭德纲还发表了文章。那姜昆呢?让刘惠来,并没有隐瞒。
杨议在传递信息之余,还开玩笑说父亲的遗产有四个亿,大家也都信了。尽管随后杨议出面澄清这是玩笑话。由此可见,不如承认网络越来越不关注真情,而只在乎存在感。
从大家的角度看,我们希望看到情谊常在。从当事人的角度,他们更希望事情能够平稳妥善地收尾。
杨少华老爷子已然离去,我们更应缅怀的是他留给我们的相声,以及为观众带来的欢笑。虽然姜昆缺席了,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这一代艺术家的做法:少说话,多行动,不掺杂纷争。
如果真的要在出席与心意之间选择一个,更愿意相信,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更讲究的始终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