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的人生仿佛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年少时,她意外闯入了演艺圈,凭借电影《庐山恋》一夜成名,成为全国的梦中情人。但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却毅然选择退出,远赴异国他乡,追逐自己的梦想,也因此失去了爱情。如今,66岁的张瑜回首往事,心中没有婚姻,也无子嗣,剩下的只是那些曾经的辉煌岁月。那么,这一切的选择,真的值得吗?
1973年,张瑜年仅16岁时,陪同学一起去上海儿童剧院试镜电影《一分之争》。尽管电影未能完成拍摄,但张瑜清新的外形和灵动的表现却意外吸引了导演的目光,从此打开了演艺的大门。中学毕业后,尽管家人反对,认为“演员生活不稳定”,她依然执意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
最初的几年里,张瑜只是在一些影片中饰演小角色,如《春苗》、《第二个春天》和《青春》。但在1980年,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原定女主角刘晓庆因档期冲突无法参演电影《庐山恋》,于是23岁的张瑜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外与郭凯敏的亲密吻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一幕。这一青涩的吻,不仅为新中国电影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也让张瑜一跃成为了全国的偶像。电影中的她换了43套服装,每一套都成为了年轻女性效仿的潮流。庐山的电影院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仅播放《庐山恋》的影院,到2003年,这部电影累计放映超过7000场,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张瑜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巴山夜雨》也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1981年,她凭借《庐山恋》和《巴山夜雨》一举斩获多个电影奖项,包括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等。这一年,张瑜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璀璨明星,甚至有媒体将这一年称为“张瑜年”。街头巷尾,都是她的海报,年轻人纷纷模仿她的穿衣风格,而她的感情生活也成为了观众热议的话题。
当时,观众最期待的莫过于她与《庐山恋》男主角郭凯敏是否能够走到一起。两人戏外频繁出席活动,形影不离。然而,张瑜的选择却让人意外,她并未选择郭凯敏,而是与一个外貌并不出众的男人走到了一起。那么,这个男人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俘获张瑜的芳心呢?
1978年,张建亚在翻阅一本旧书时,突然被敲门声打断。开门一看,站在门外的竟然是张瑜。那时的她还没有成名,仅仅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新星。张建亚虽已暗恋她,但由于自己是一个外来的演员,并且没有足够的实力,便并未向她表白。为了缩短与张瑜的距离,张建亚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尽管身边人都笑他不自量力,认为他既年纪偏大又没有艺术背景,根本不可能进入导演行业。然而他毅然决然地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最终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一同进入导演系。此时,张瑜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明星,而张建亚则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站在了她身边。
然而,命运总是出人意料。张建亚进步了,而张瑜的事业也越发辉煌,她几乎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影后,成为人们心中的“完美女神”。即使如此,她与郭凯敏的恋情始终未能成真,反而与张建亚走到了一起。1984年,两人低调结婚。尽管婚后生活简朴,但两人彼此相爱,日子过得温馨又幸福。
然而,这段幸福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新婚仅一年,28岁的张瑜突然决定去美国留学,尽管丈夫张建亚和身边的人都劝她留下,但她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张建亚将她送上了飞机。远赴美国后的生活比她预想的要艰难许多,语言不通使她从影后变成了一个无名小卒。她曾住过地下室,在中餐馆刷过盘子,也做过保姆和清洁工,白天上学,夜晚打工。尽管她竭尽全力争取演出机会,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她始终无法重现国内的辉煌。与此同时,与丈夫的感情也在漫长的时差和距离中渐行渐远。
1988年,张建亚赴美参加电影展,特意前往旧金山探望她。两人在咖啡厅里长时间相对无言,最后是张瑜打破了沉默,提出了离婚。七年的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的张瑜尝试在好莱坞发展,但进展缓慢。1993年,她回国发展,但国内的娱乐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了过去。张瑜参演的几部电影,虽然仍有一定反响,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光辉。
如今,张瑜虽拥有不菲的资产,住着几百平米的大房子,但她依然孤单一人。她曾经是否后悔过呢?或许是的。年少时,她未曾深思过放弃的代价。她错过了演艺事业最好的黄金时期,失去了曾经的家庭和婚姻。然而,经过岁月的洗礼,张瑜依然保持着那份敢作敢为的勇气。她活成了自己的传奇,尽管这一路上充满了代价。
张瑜的生命轨迹从16岁踏入演艺圈,到27岁站上事业巅峰;从为了梦想远赴他乡,到失去婚姻;从好莱坞的奋斗,到回国后的落寞,几经波折,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但在她看来,人生并非能够拥有一切,忠于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些选择,带来的只是外界眼中的“可怜”,但却是她内心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