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当家》把镜头对准「中女」,却意外把王琳的客厅变成了公开处刑场。
54岁的她拿着手机求儿子露脸,21岁的男孩一句「太戏剧化」就挂断。
屏幕黑掉的瞬间,弹幕齐刷刷飘过「窒息」。
我笑不出来,因为这根本不是八卦,而是一面照妖镜,把我们和亲妈的相处模式照得清清楚楚。
节目最为狠辣之处在于,它未给王琳留存丝毫滤镜。
别的姐姐出场之时自带柔光,而她却素颜身着旧T恤,手持抹布自卧室擦拭至客厅,镜头一路紧紧跟随着她转动,仿若在直播一场规模宏大的孤独演出。
那一刻我陡然领悟,所谓真人秀,实际上便是将成年人最为惧怕被他人瞧见的那部分日常,强硬地予以公开播放。
紧接着周四限定的视频通话到来了。
王琳提前三天便念叨着,「明天能够跟儿子说上话」,结果儿子一句「我不想入镜」,直接将她怼得哭了起来。
弹幕开始分成两派,一边在骂男孩冷血,一边在骂王琳是控制狂。
我却紧盯着她那句「我仅仅只是想留个纪念」,突然间鼻子一酸。
原来在当了妈之后,「留个纪念」竟都变成了一种奢望。
倪萍在观察室,直接开炮:「你把儿子宠坏了。」
这句话听起来似指责,实则是给所有当妈的递了把刀。
我们惯常把母爱翻译成「有求必应」,却遗忘了附加条款为「请把我放在眼里」。
王琳的卑微,便是将这条条款亲手撕掉,于是儿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忽视。
看完这一段,我立刻给老妈发了条微信:「今晚视频吗?」
她回得超快:「你想几点就几点,我随时。」
我盯着屏幕突然意识到,我的「随时」对她来说,就是王琳的「周四」。
只不过我一直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节目将王琳的日常生活剪辑成一个循环:打扫、发呆以及等待微信。
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像我们放假回家时的母亲那样——明明已经疲惫至极,却还是硬撑着不肯睡去,只为了等你亲口说一句「到家了没」。
镜头冷酷地提醒着我:如果我不主动一些,她的生活便会陷入一片沉寂。
更扎心的是,王琳的儿子远在美国,时差和距离给了他天然的屏障。
我们这一代的人,把出国留学、异地工作当作自我实现,却没曾想过,留在原地的妈妈被迫学会用微信语音代替拥抱。
节目没拍出来的空白,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有人质疑节目消费王琳的眼泪,我觉得它起码将「中年空巢」摆在了桌面。
之前我们谈及独居老人,总感觉离自身较远,直至看到王琳在镜头前崩溃,才猛然发觉我妈或许在50岁之后陡然不会操作智能电视,而后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等待天亮。
对比隔壁《我家那闺女》,爸爸们坐在观察室侃侃而谈,女儿们负责可爱;到了《姐姐当家》,评论员全换成女性,却集体把矛头指向「母亲不会爱自己」。
这种微妙的立场转换,让我觉得节目组在玩一场大型社会实验:当女人评价女人,到底会不会更苛刻?
想一想如果王琳的儿子不是拒绝,而是配合着演出,弹幕会不会变成「妈宝男」呢?
我们似乎永远都难以找到平衡——孩子听话了就被认为没主见,不听话又成了白眼狼。
节目将这道无解的题毫无遮掩地推给观众,接着关掉弹幕,只留下我们自己陷入尴尬之中。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王琳哭完之后,又去了厨房洗着杯子,那水龙头开到了最大,水声把抽泣声给盖住了。
镜头切走之时,她背对着所有人,说了句「明天还要早起拍戏」。
那一刻我猛地懂了,她并非不懂得爱自己,而是除了「当妈」这个角色之外,她不知该如何去填满时间。
节目最后,没有给王琳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只是让她在夜色中关灯。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反而显得更加真实——生活并非爽文,不会因为她学会了插花或者去旅游,就自动变得美好。但能够让她被看到,已然是迈出了第一步。
至少从现在开始,我每周四都会提前给老妈发消息,不会再让她一直等到晚上十点。
如果你也在追《姐姐当家》,别急着站队王琳或者她儿子,先回头看看自己的微信聊天记录。
你会发现,节目的彩蛋从来不在正片里,而在我们关掉视频后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