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是妈妈》第二季接近尾声,李嘉格和母亲薄永霞之间一直延续的矛盾终于有了戏剧性的和解。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母女俩的争执不能只留在节目中,也需要有一个“完美”收尾,虽然这种和解的剧情,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生硬,仿佛被强行“包饺子”一样。
这一点,从节目中对霞姐的“原生家庭创伤”设定便可窥见一斑。毕竟,霞姐已年过60,节目组硬生生地为她找出了童年的创伤,似乎有点牵强附会。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节目组终于意识到有些嘉宾需要情感上的疏导,特意邀请了情感疗愈师介入。两位情感疗愈师分别与李嘉格母女进行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沟通,颇为耐心地试图解开她们之间的情感疙瘩。然而,疗愈师周俊与霞姐的对话,最终在节目里展现的,竟然只有一段“陈年往事”,让人觉得这个疗愈过程有些失真。
霞姐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弟弟的宠爱。她特别提到一次,父母给弟弟买了两千多块钱的自行车,而自己只能得到一辆200块的。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对弟弟如此大方,而对她却如此吝啬。当时,她感到极大的不公平,甚至在情感疗愈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为什么不公平?”周俊从这个故事中推测出,霞姐对于“公平”有强烈的执念,甚至影响到了她与李嘉格之间的关系。
叨姐看完这个故事,直言不讳地表示,实在很难相信霞姐16岁时,父母能给弟弟买两千块的自行车。80年代初的社会条件,普通工人月收入才几十块,哪怕是“豪门”,也未必舍得用几年的工资去买一辆自行车。而霞姐所说的“伤害”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恐怕也难以考证。不过,叨姐更关心的,是这段童年创伤与李嘉格之间的矛盾到底有何关系?如果一个人心中对“公平”的渴望源于过去的伤痛,那么追求公平又有什么错呢?
事实上,李嘉格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源于过去的“创伤”,而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摩擦。比如,李嘉格没有向母亲表达过一句“公道话”,这难道真的是外公外婆的错吗?她结婚时,婆婆不允许接父母,李嘉格也顺从,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更为荒唐的是,李嘉格听完情感疗愈师的解读后,居然表示自己从未想到妈妈有过这样的经历,似乎一切都是她“想不到”的结果。李嘉格难道真的就这么轻易地将问题归结到外部因素上,自己则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在她的语言中,甚至表达出一种极其“仁慈”的情感:“你可能需要这种安抚,我愿意给你。”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度”?难道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八年都未曾说出一句公道话,才是问题的根源吗?
更令人费解的是,李嘉格曾多次强调母亲在她心中的地位,却又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得如此冷漠和缺乏关心。如果她真的那么爱母亲,为什么在婚礼上不派车接父母?为什么八年来,从未对母亲表达过关心和支持?
周俊老师竟然还敢说,这根本不是什么母女之间的根本问题。可见,李嘉格和霞姐之间的和解,是多么不自然的一件事。节目最后,李嘉格才恍然大悟:“妈妈其实需要我,她害怕我离开,她只是渴望被理解和包容。”可是,若是没有这场情感疗愈,她真的会这么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吗?她真的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错,而不一味将责任推卸给外公外婆吗?
情感疗愈虽然让母女俩短暂和解,但这份和解背后,却充满了牵强和疏离。李嘉格的“和解”实则不过是一场强行的“情感交付”,她口中的“包容与理解”,也仅仅是为了给节目做一个圆满的结局。
“包饺子”的比喻虽然略显刻意,但的确是对这种“和解”最精准的总结。就像节目的开头,母女俩一起包饺子,那一刻的“和解”并非来自真实的情感流动,而是不得不做出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