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女儿是妈妈》这档节目中,四对母女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各具特色。如果要问哪一对母女的生活最为沉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李嘉格。每当她谈及自己的生活时,总是透露出一副疲惫不堪、随时可能崩溃的模样。
然而,若仔细审视一番,就会发现其实陈梦的母亲,逄敏,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可能远远超过李嘉格,而她却看起来始终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家庭氛围也显得无比和谐。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逄敏在婚姻中得到了滋养与支持。
逄敏和李嘉格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的经历,比如她们的婚姻最初都曾遭遇父母的强烈反对。逄敏曾在节目中回忆,自己与陈梦爸爸结婚的经历。她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恋爱不久,单位便开始分配房子。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已婚。由于还未登记结婚,逄敏与丈夫无法满足这个条件,陈梦爸爸提议不如赶紧登记结婚,逄敏认为自己与他非常合适,便同意了。
但问题来了,尽管两人已经决定结婚,陈梦爸爸在去逄敏家提亲时却十分羞怯,因为恋爱时间较短。最终,逄敏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偷偷拿走了户口本,悄悄办了结婚登记。陈梦的外祖母知道后气得大声反对,认为丈夫年纪比逄敏大,心机复杂,担心女儿会被欺骗。陈梦自己也没想到,虽然爸爸只比妈妈大三岁,外祖母却如此坚持不同意这段婚姻。
这一情节与李嘉格的婚姻颇为相似。她与车澈在一起时也未告知父母,直到怀孕才告诉母亲,甚至没有给父母反对的余地。李嘉格的婚礼上,甚至彩礼都由她自己出了一半。而李嘉格的母亲薄永霞与女儿的关系因此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紧张和不和。
不过,两者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李嘉格的婚姻中,双方家长第一次见面时,婆婆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后期更是频繁给她施压。相比之下,陈梦爸爸结婚后,始终对逄敏的母亲表现得极为谦恭和顺从,面对批评,他只能默默低头。
节目中,逄敏和李嘉格都被塑造成典型的“付出型人格”。李嘉格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总是将他人置于自己之上,总是以他人的幸福为自己幸福的来源。她表示:“只要大家过得好,我才会觉得快乐。”陈梦也指出,逄敏和李嘉格的排序是一样的。对此,逄敏也表示认同。
实际上,逄敏的人生充满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小时候,虽然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但她主动承担起了大姐的责任。她为家里挣钱,甚至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作为母亲,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女儿的成长中。自从陈梦接触乒乓球以来,逄敏几乎从未间断地陪伴她,时时关注女儿的情感需求,即便自己身体不适,也从不以此为借口推脱。
逄敏不仅关爱自己的家庭,她的付出也扩展到了亲戚。她姐姐在抗癌的三年中,逄敏尽全力照顾,直到姐姐去世。之后,她又承担起照顾姐姐孩子的责任,帮助她考上大学。在节目中,逄敏表示,如果能有三个分身,她会更好地照顾家庭。尽管她付出了如此之多,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牺牲,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和成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格。尽管她也宣称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其实,她并没有像逄敏那样毫无怨言地奉献自己。李嘉格曾表示,将自己放在孩子、父母、朋友、伴侣之后,感觉很好,自己愿意为他人付出,但不认为这是牺牲,而是一种人生体验。她享受这个过程,然而,节目中却并未能充分展现她为他人付出的具体表现。
事实上,李嘉格的“付出”与逄敏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她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她在照顾父母、丈夫和孩子方面的付出远不及逄敏。特别是李嘉格的父亲中风,照顾父亲的是她的母亲,而她自己只是在经济上做出了一些贡献。她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多是依赖家中的阿姨和其他帮助。即便工作很忙,但与普通劳动者相比,她的生活压力远远小于他们。李嘉格频繁提到自己感到巨大的压力,却很难找到她真正付出的证据。她看似在承受许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她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像她所言的那样严峻。
李嘉格的心态也显得矛盾重重。她强调自己没有得到情感支持,认为周围没有人能够分担她的重担,然而她的言辞和表现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她所说的“付出型人格”,似乎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形象,而并非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与此相对的是,逄敏的付出从未要求任何回报。她从不抱怨,因为她在婚姻中得到了足够的情感滋养,她的付出被丈夫、女儿深深理解和回报。反观李嘉格,虽然她同样渴望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她的婚姻并未为她提供足够的情感保障,这也使得她的“付出”更加显得力不从心。
总的来说,李嘉格的故事警示我们,婚姻的滋养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正如老话所说:“女怕嫁错郎”,婚姻关系中的支持与理解,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