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问我,央视的主持人要怎么活成“体面”,我会说:别装、别端、别死撑,更别想着去复刻董卿。
这事儿,龙洋终于明白了。
从春晚破音、诗词大会用错词、读错“祝福大位”,再到315直播“央视碗”,她出事儿次数多得能开个失败经验分享会。
说实话,换别人,早被网友按在地上骂出内娱了。但龙洋愣是没翻车,甚至一步一步往上走——最近还成了全国青联委员,穿着西装在大会上比大拇指,眼神里写满了“我稳了”。
这就是央视的逻辑——不是你零失误才捧你,是你摔了还能站起来,我们才更信你能抗事儿。
说点难听的。
一开始她接棒董卿,谁服?董卿那是“诗词女神”“端庄天花板”,主持《中国诗词大会》那叫一个如鱼得水,开口就是文化,眼神都是诗意。
结果你龙洋上来就用错“灯火阑珊”来夸导师?那是形容人少地僻的好嘛,你夸导师用它,直接把观众给整懵了。
这事一炸,观众火气可不是一点点。
你说你是央视主持,文化底子都不打牢,凭啥站在这个位置?网友一句话把她钉在耻辱柱上:“除了长得好看,她到底凭啥?”
春晚破音、读错字,这些其实都不是不能理解,但——你是央视的主持人,不是网络主播。你代表的是国家平台,是公共信任,出错的门槛本就比别人高。
可央视没换她。
不是没备选,是看重她背后的那个东西——抗压能力。
你看,央视的用人哲学从来不光看“天赋型选手”,而是看你摔了之后能不能自己爬起来、长出硬骨头。
龙洋做到了。
出错,她不甩锅、不洗白、不卖惨。
沉下来,咬着牙接着播,继续上春晚、继续主持诗词大会、继续站在聚光灯下。有人拿她和董卿比,她一句话都没回。你说她气场弱,她就在舞台上穿着一身白,眼神写满“我还在”。
到今天,她被官宣成了全国青联委员,这事不小。这种身份,是有政治分量的,不是靠刷脸能刷出来的。它背后是央视和官方体系的一种态度:
她不是董卿第二,她是央视押的“下一张牌”。
最讽刺的是,那些年说她“只是花瓶”的人,现在还在原地打嘴炮。
龙洋不靠网感,不装懂文化,不打金句套路,她不哗众取宠,她就默默干。主持《第一时间》,财经频道起家,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你可以说她不如董卿诗词通透,但你得承认,她在央视这口锅里,是越熬越香。
说得再直白一点:她没走捷径,但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正道。
董卿是“文化女神”那一挂的高山仰止型主持人,龙洋走的,是“业务型 耐操型”的实战派路线。
央视现在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咱不捧也不踩,就事论事。
她的春晚破音,是失误;她读错“祝福大位”,是短板;她主持诗词大会用错典故,是文化积淀还不够。
这些都不是能一笔带过的瑕疵,观众骂得没错。
但她没有用“年轻”“压力大”做挡箭牌,也没在采访里委屈自己、卖苦情,她的做法是:继续站在现场,再犯一个试试。
所以,当她这次身穿西装出现在青联会场上,笑容淡定、气场自持,不喊口号,不端架子,就一句“谢谢信任”——我突然理解了央视为什么继续用她:
她是这个时代电视人少有的“不玻璃心、不飘、不作”的那类人。
这年头,大家都爱看翻车,都爱等人塌房。但龙洋这种“打不死”的存在,反而成了反内娱的一股稀有力量。
她有失误,但没掉队;她有争议,但靠自己挺了过来。
她不是要成为谁的“替代品”,她就是要成为自己的“样子”。
那句话咋说来着?
“她不是下一个董卿,她是央视的龙洋。”
现在,这句话,站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