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此策划并推动了多部抗战题材重点剧集的创作与播出。这些作品如《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反人类暴行》《风与潮》等,都在艺术与历史之间寻找平衡,探索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新路径。
这些剧作最为显著的创新,便是打破了传统的抗战叙事框架。通过聚焦小人物的命运,展示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洪流,同时,技术赋能也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呈现了具有时代价值的影像表达。
### 小人物视角,抗战大历史
近年来,抗战剧摆脱了单纯讲述战役进程的传统模式,转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许多优秀剧集便是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例如,由刘戈建编剧,毛卫宁导演,王雷等人主演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聚焦沂蒙山区,讲述了青年党员庄埼风如何创建抗日根据地,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主题。剧中通过超高清长镜头和生活化叙事手法,将战争的史诗与乡土的烟火相融合,塑造了生动的军民群像。
与此相似,电视剧《归队》则着眼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抗战”,通过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带领失散战友归队的故事,展现了动摇与坚守、情感与觉醒的内心斗争。这部剧通过“小切口讲大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的宏大叙事落地成为个体的生命体验,深刻诠释了抗战精神的内涵。
此外,由黄晖担任总编剧的《风与潮》,则创新地通过澳门抗日救亡运动为题材,探索粮食运输、金融战等非传统战场,展现抗战的国际协作和澳门地区的抗战史。这些剧集以不同的地域视角和历史题材,扩展了抗战的叙事维度,构建了多元化的抗战历史图景。
### 创新叙事,塑造多维度抗战历史
在叙事手法上,这些作品也做出了大胆尝试。例如,《阵地》由钱林森编剧,高希希导演,冯绍峰、李晨等主演,镜头聚焦桂林抗战文化城,通过文化人士如郭沫若、夏衍等人的文艺抗争,揭示了“文化抗战”的独特维度。这种从文化领域切入的抗战视角为历史带来了新的解读,也让“精神战场”这一概念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同样,《八千里路云和月》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呈现了他们经历九个中秋节的生活流变,既展现了小人物坚韧不拔的抗争,也让“舍小我,赴大我”的情怀跃然纸上。这部剧用月亮这一意象串联情感共鸣,以“清新”却又“深沉”的方式,深刻诠释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
### 技术创新,沉浸式历史体验
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上有所突破,更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我们的河山》采用4K超高清制作,全程实景拍摄于山东临沂,沂蒙山区的粗犷地貌与震撼的长镜头相得益彰,让历史的氛围更加鲜活。而《归队》则通过多线叙事结构,交织出战士的生死困境与人性的光辉,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物的坚韧。
### 坚守历史真实,传递当代价值
这些作品还十分注重历史真实性的传递。例如,《阵地》的拍摄团队亲自探访桂林抗战遗址,真实还原了多个历史场景,包括空袭等细节;《归队》则通过实地调研东北抗联遗址,深入采访88国际旅的后人,捕捉到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镜头,甚至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拍摄,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在价值传递层面,《我们的河山》通过对“崮城”小切口的展现,将“人民战争”的理念具象化,让观众从生活化的场景中理解抗战的历史深度。《风与潮》则通过战争背景下的商业伦理探讨,揭示了经济战线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为当代观众呈现了更加多元的抗战观。
### 经典重温,传承抗战精神
2025年,国家广电总局还将持续推出抗战题材经典剧集,并在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出,如《悬崖》《记忆的证明》《闯关东》等。这些作品的重播,不仅让观众重温经典,更在当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抗战精神的深远意义。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创新的抗战题材作品,不仅在叙事与技术上进行了突破,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对话的桥梁,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