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刚刚闭幕,马伊琍也刚在新电影中亮相——结果,一场首映采访把她直接送上了热搜,彻底摔了个大跟头,彻底翻车。
这波操作,真的是提醒了我们一句话:嘴巴快,真的是祸从口出。
让我们一步一步揭开这场风波,看看是怎么从“演技派女神复苏”变成了“中年女星被骂到失控”的。
马伊琍的新片《花样少女杀人事件》正在热映,本来按理说,这是一部深沉文艺又有现实题材的作品,演技空间可大了去了。
当张子枫一出场,片子立马掀起了话题浪潮,紧接着看到马伊琍饰演她母亲,观众本以为这部电影稳了——毕竟她从《奋斗》一路走来,已经是中年女演员转型的代表人物,这一部电影很有可能会带来新的奖项。
而且确实很快就上升了。白玉兰奖的提名名单一公布,马伊琍赫然在列,演艺事业似乎马上就要达到巅峰。
可谁能想到,她还没等电影的口碑进一步发酵,她自己却“先行”放了个大招。
在《花样少女杀人事件》的首映礼上,有媒体提问她如何理解母女关系——这个问题并不难,套点话,大家都能回答出“亲情复杂”、“代际沟通”之类的通用台词。
但马伊琍选择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回答:“母女之间有时候也存在‘雌性竞争’。”
没错,你没有听错,马伊琍当时真的是说了这个词:“雌竞。”
全场顿时静默,连主持人都没接得上话。
这可不是什么意外的爆料,这是她亲自点燃了自己的一把火。
现在“雌竞”这个词,早已不是什么学术专有名词,它在网络语境下已经充满了“刀枪火药”——指的是女人们在男人、资源、外貌、年龄上展开的暗斗、内卷,甚至踩踏对方。
你说职场中有“雌竞”也罢,但母女之间说这个词,谁能不觉得毛骨悚然?
结果网友们瞬间炸锅——
“她把女儿当成对手了吗?”
“嘴巴管不好,居然还演母亲?”
“白玉兰奖提名是不是太给面子了?”
这番批评,确实让她一下子从文艺高级感跌回了“前夫出轨受害者”的标签。
当然,马伊琍后来补充了,她的意思是“母女关系中有爱有恨”,以及“母亲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去爱孩子”,这些话没问题,确实有现代心理学的底蕴。但“雌竞”这两个字,和这些解释根本不搭。
就像你端上一盘精美的菜,结果先丢进去一块臭肉——谁还能吃得下去?
其实,马伊琍从来都不是那种“谨言慎行”的类型,她更走的是“有态度、独立”的路线。她的“且行且珍惜”和这几年在综艺、采访中的敢言,给了观众不少印象分。
但说实话,这种做法在她离婚风波后还稍微能收获一些好感,但现在,观众显然已经不买账了。
为什么?
因为她已经49岁,不再是那种刚出道的小青衣了。观众已经默认她是“社会姐姐”,该沉得住气了。你可以直言不讳,但不能乱来。
尤其是她的“母亲”“知性”“智慧中年”这一形象,和“雌竞”这种网络用词,完全是两回事。
这不是“我敢说”,这是“我不考虑后果”。
再看那晚白玉兰红毯上的她,气质绝了,脸部线条自然,眼神稳重。当宋佳领奖时,镜头扫过她的反应,那个微笑,那个眼神,温柔又克制,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一刻,你会觉得,她不仅仅是在演“马伊琍”,她就是一个经历了岁月洗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女人。
可惜的是,这种“沉稳大气”的人设,根本经不起一次“嘴上的滑铁卢”。
正如有网友所说,“你站在光里了,就不能随便开口。”
说到底,大家对她的失望,不是因为她说了这个词,而是因为“你明明可以不这么做”。
在这个女演员中年断崖的时代,马伊琍是为数不多靠作品撑起来的演员——从《我的前半生》到《阿勒泰》,再到《繁花》和《花样少女杀人事件》,她的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相比之下,她的前夫文章呢?出轨事件曝光后,潜水多年,现在偶尔拍点小戏,甚至看起来有点“佛系”了。
对比之下,马伊琍显然胜出。可这种“胜出”是靠她的克制、演技和不翻车换来的。
但是现在,一句“雌竞”,却让她这一副“胜者”的形象出现了裂痕。
这些年,她确实顺风顺水,离婚翻身、作品好评、女性议题的引领者、白玉兰奖提名……再加上她本身的气质和言行得体,很多人甚至开始说:“马伊琍已经是继梅婷之后,另一个代表‘中女风范’的实力派。”
但人得顺,容易忘了自己该干什么。说到底,娱乐圈还是个公众场,尤其是像她这样“有点文化、经历过婚姻风波”的艺人,身上的标签越多,容错率也越小。
这一次,真的是栽在了自己的嘴上。
如果马伊琍出来澄清,或者诚恳地解释她说“雌竞”背后的真实想法,或许还能挽回一些局面。
可是她太骄傲了,一向不低头,连回应也只是说“我觉得这很正常”——那么观众自然也会以“正常”的方式解读她。
说到底,观众最看重的还是“你这个人”。演得再好,角色再多,大家认的还是“你”。她需要明白的是,大家不怕演员犯错,但怕你犯错之后一副“我不在乎”的态度。
那不是强大,那是自负。
这一次,真的就是她自己,把自己给说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