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台上的光收拢至黑暗,李侠发送完最后一份电报,“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字样点亮巨大的幕布,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在2025第三届天桥舞蹈演出季中亮相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距其首演已逾期六年,如今再度登台依旧感动无数观众,彰显了中国原创舞剧的精品力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韩真、周莉亚这对“舞坛双子星”较早“出圈”的舞剧,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很多经典舞段。十余位身穿旗袍、手持蒲扇的女舞者,在《渔光曲》的旋律中曼妙起舞,浸透老上海风情;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披着黑色斗篷的特务在冷雨夜展开惊心动魄的追捕;李侠与兰芬从假扮夫妻到发展为真正的爱人,几对舞者的双人舞同台绽放。这些片段时常在舞蹈爱好者脑海中盘旋。
以现在的眼光回望,《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不少场景设计与叙事手法,或许已不再令人感觉新奇。例如舞台上左右分隔为两个时空,灯光明暗变化切换不同的叙事场域;多片多媒体布景片组成的舞美结构,在舞台上灵活地移动,变幻出多种场景;以及电影般蒙太奇的叙事,在舞台上也能实现“时光倒流”的倒叙手法;还有那充满交响性又带有地域特色,有烘托情绪的功能,竟然也能起到叙事作用的音乐。这些表现方式时常出现在当下的舞台上,但在六年前,当这些元素全部集中在一部舞剧的舞台上时,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冲击。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摒弃了口号式的表达,转而用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美学范式呈现信仰内核。观众会如同追看一部扣人心弦的谍战大片般,屏息凝神地跟随剧情发展,也会被烈士牺牲时的留白场景感动得热泪盈眶,舞蹈的肢体语汇和立体的声光电共同完成了向革命前辈的致敬。
作为今年天桥舞蹈演出季的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与另外一部同样具有主旋律色彩的作品形成互文,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记忆深处》经过全新升级再度上演。《记忆深处》独辟蹊径,通过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视角,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历史创伤。两部舞剧题材虽不相同,风格也各异,却殊途同归,都通过个体命运触碰宏大历史,让历史在当代剧场中复活。
过去几年中,中国舞剧开启了一场叙事的巨大变革,越来越娴熟也越来越深刻地触碰过去以为“不可能由舞剧讲述”的题材,也打破了以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认知。无论是抒情写意的人物故事,还是充满波折的庞大叙事,抑或天马行空的诗意想象,都经过不同编导的编创呈现在舞台上。也正是在这几年,中国原创舞剧飞速发展,迅速出圈。
市场是最公正的检验者,观众“用脚投票”的热情,清晰地表达着他们的审美选择与情感认同。看看历届天桥舞蹈演出季的剧目单,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已是数度返场,即将在8月上演的场次依旧一票难求;2025年仅在北京一地限量上演的舞蹈诗剧《九歌》,吸引了无数外地观众前来。回望前两年,民族舞剧《红楼梦》《李白》等,都是中国舞坛的现象级作品。经过时间的淬炼,这些舞剧佳作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更在艺术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精进,深情讲述中国故事。
记者: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