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郄国伟的成长故事,绝对是当下影视圈里一股清流——没有科班出身的系统训练,也没有靠传统剧组“传帮带”的光环,他却凭借坚持与作品完成度,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导演之路。
从河北农村的戏剧迷,到大学话剧社的发起人,郄国伟的童年并不追逐动画和电视剧,而是沉浸在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这些地方戏曲里,小时候能一看几个小时,戏剧的种子就在心里扎根。虽然没能如愿读专业院校,但他大学读中文系时便开始自己摸索戏剧,成立话剧社,参加校园戏剧节,之后更幸运地进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师从林兆华老师,后来得到电影导演周传基的启蒙,走上电影拍摄之路。
进入社会后,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纪录片和央视栏目剧为生,几乎是自己写剧本、自己拍摄,一点点积累口碑和经验。机缘巧合下,一位同学写的长剧剧本让他有机会接触电视剧,正是通过与著名导演杨磊的结识,郄国伟从B组导演开始,在电视剧行业迈出了第一步。杨磊看中他的戏剧基础和剪辑、编剧能力,给了他机会,让他有平台去证明自己。
郄国伟坦言,他的导演成长过程相当“草根”,没有进入过大制作的影视工业体系,幸运的是他的实力被杨磊发现,并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机会。之后,他凭借《他为什么依然单身》独立执导一剧,虽然经验尚浅,但靠一份厚达两百多页的PPT,细致地向平台和制片方展示对剧本、节奏、观众心理的理解,打消了疑虑,成功说服投资方。这一切,都来自他扎实的内容功底和对作品完成度的执着。
谈及自己的视听语言,郄国伟并不追求浮夸炫技,而是注重细节中的“视点运用”——这是一种电影视听理论,但在中国电视剧中却被忽略。他把《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塑造成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轻喜剧,视听表达细腻却又不张扬,观众常常觉得“好看,却说不上为什么好看”,正是这种视点的巧妙运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
为什么选择签约泽润影业而不是独立导演?郄国伟认为,作为新人导演,背靠公司有利于获得更稳定的项目和平台信任,也能借助公司的资源和人脉补足自身短板。毕竟导演责任重大,投资方和平台看重的是经验和项目的稳定性。
他也提到,平台对导演最大的帮助,是在资源匹配和人脉支持上给予具体的服务,帮导演解决工种人员配置等实际问题。毕竟一个导演的个人资源有限,而平台则能提供海量项目和丰富人脉,这让导演更专注于创作本身。
谈到“青年导演”的定义,郄国伟给出了成熟的视角——在国际上,40岁以内都可算青年导演,甚至在意大利传统体系中,50岁以上才能做导演。他强调导演需要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导演的作品是对人生的映射,没有生活阅历难以做到深刻表达。
他也坦言,优秀导演在行业里依然稀缺,因为导演不仅要懂剧本、表演,还要对美术、摄影、灯光、剪辑、音乐等多个环节有深刻理解,更要善于沟通和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这使得成为一名顶尖导演难度极高,而这正是行业急需的稀缺人才。
对于影视寒冬和资金紧缩的说法,郄国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现在行业更强调精品化制作,预算和周期的调整是科学规划,而非简单的省钱缩短周期。只要导演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专业的片方不会吝啬支持,反而更注重拍出有独特风格和高完成度的精品剧。
总结来说,郄国伟的故事告诉我们:导演这个行业,不一定要出身科班,不靠标签光环,凭借真才实学和对作品的认真打磨,照样能获得认可和尊重。在当下剧集行业中,他的成长路径也许不张扬,但无疑是一条最具可持续性、最值得信赖的导演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