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法国影坛的标志性人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她不仅两度摘得戛纳影后桂冠,也两度荣获威尼斯影后,并且两度获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项,这些成就构成了她的辉煌人生勋章。
作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于佩尔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又是如何在岁月流转中积累起跨越时代的智慧?
在2025年,《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特邀鲁豫担任飞行主持,我们将通过鲁豫独特的视角,走进于佩尔的内心世界,与她共同探讨电影、人生与时代的变迁,挖掘这位法国文艺片女王的成长之路。
### 一、以热爱,深耕角色的复杂性
1971年,《福斯汀与美丽的夏天》上映,于佩尔凭借一个小角色开启了她的电影之路。
从那时起,她让这颗小小的星火燃烧成了熊熊烈焰:她在34个不同母亲的角色中展现温柔与坚韧,塑造了6个叛逆迷茫的女儿形象,演绎了21段婚姻中的爱与痛,在23种职业的挑战中体现挣扎与坚守……
于佩尔从未将自己视作在“演”一个角色,她把自己与每个真实的灵魂融为一体。例如在《维奥莱特·诺齐埃尔》中,她细腻地表现出少女乖巧外表下隐藏的疯狂,这让她获得了第3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在《正打歪着》中,她将家暴阴影中的妻子罗尔的痛苦演绎得深刻动人,该片也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再比如在《钢琴教师》中,她让冷酷严苛的音乐教授爱莉卡在欲望与压抑之间展现出强烈的张力,再次摘得戛纳影后。
她认为,演员的责任与荣耀就在于挖掘角色的复杂性。如今,于佩尔已是法国电影界的国宝级女演员,但她依然在不断追求艺术的自由。对于她而言,热爱是这份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也是她始终能保持创造力的源泉。
真正的热爱,怎会轻易消失?于佩尔用岁月作土,用热爱为种,一直在角色中不断思考与雕琢,最终成就了一个丰富的演艺生涯,使每个角色都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 二、以从容,捕捉时代机遇
“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古老的箴言并非空话。谈到自己成名作《编织女孩》获得奖项的原因,于佩尔直言,时机确实至关重要。
法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社会潮流的风向以及制作人的慧眼,这一切都为她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但她也为自己磨砺好了“船”,并凭借充满张力的沉浸式表演,将这部电影推向了成功。
1980年,《天堂之门》遭遇票房失败,但她却能冷静面对:“那时电影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常常难以平衡,我愿意为我的艺术野心买单。”她的从容与豁达,让她放下了对成功或失败的执念,将这一段经历转化为内在的能量。
对此,鲁豫也深感认同: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但这并不是个人懒散的理由,“躺平”并非懒惰,而是缺少机会。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会立刻跳起来。
从接小角色的耐心等待,到接受过程中的不完美,她的经历诠释了如何在时机来临时稳稳接住机遇。如今,她看到了许多年轻演员的努力,也深感触动。
### 三、以冒险,跨越时代的边界
人生短暂,我们仿佛还没真正活过。《樱桃园》中的那句叹息,藏着无数人对人生的懊悔与迷茫。但于佩尔却不甘于如此度过她的生命。
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冒险从未缺席。她曾接演了三部新人导演的电影,明知这些作品充满不确定性,却敢于冒险。她微笑着说:“结果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她对于未知的拥抱,赋予了她的艺术生命鲜活的动力。保持好奇心,始终渴望探索,这是她创造力的源泉。如今,她穿梭于希腊、中国、韩国等地,在不断的演出中,每一场都全身心投入,抛开上一场的经验,迎接下一场的挑战。
于佩尔的冒险,是一场对艺术边界的不断探索。她敢于走出舒适区,始终相信,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流动、探索与无限的可能性。她两次摘得戛纳影后,也多次荣获凯撒奖,这些荣誉正是她独立艺术精神的最佳体现。
### 舍得之间,热爱不灭
于佩尔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舍得用时间磨砺热爱,舍得放下成败的执念,舍得告别舒适区,最终才能在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她的生命力和艺术创作,正是来自于这些“舍得”的智慧。
《舍得智慧人物》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希望我们能从中学到:真正活出精彩的人生,不是被智慧与局限所困,而是要学会在当下活得用心。而这种智慧,正是跨越时代的力量。
今年夏天,《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将继续带领我们走进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故事。在时代浪潮与变化交织之际,舍得的智慧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力量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