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英雄不当超级英雄
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在电影《超人》上映的第7天,票房已经突破了5800万人民币,全国排片占比6.2%;而《F1:狂飙飞车》在上映21天后,票房高达2.87亿人民币,排片占比6.3%,仍占全国票房的10.7%。这两部电影同为进口片,在社交平台上的口碑却天差地别,普遍反馈为“审美疲劳(超人)与视效轰炸(F1:狂飙飞车)”。有网友戏称前者为“动保人士都不敢保护的小氪”,后者则被形容为“飞驰人生2的进化版”。
对于这两部电影的导演资料也很有意思:
《超人》的导演詹姆斯·古恩,内地观众更熟悉的是他执导的《银河护卫队》系列及编剧的《活死人黎明》;然而他执导的《超人》在内地的口碑一般,全球首周票房仅为1.22亿美元,甚至落后于《侏罗纪世界:重生》和《美国队长4》的口碑。
而《F1:狂飙飞车》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出身广告MV拍摄,他的风格很有辨识度——画面干净,镜头中时刻充斥着色彩感强烈的元素,喜欢暖色调与高颜值演员,配合场景和人物相宜的服饰,让每个镜头都如同时尚杂志封面。
01
“爽”牛仔才是好牛仔
说到看《F1:狂飙飞车》,IMAX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就是专为IMAX拍摄,呈现出导演独特的“视觉严选”。
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剧组甚至把摄影车开进了9个F1赛事现场,场景还在迈凯伦技术中心取景,驾驶模拟器来自梅赛德斯的布拉克利基地。
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赛车体验,影片设计了车载摄像头,主视角的比赛镜头非常多,让观众仿佛亲自驾驶赛车,感受极速狂飙的刺激。
所以,敢看《F1:狂飙飞车》的观众可得小心高血压与心脏病,毕竟影片的“刺激”程度可不容小觑。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的风格,与迈克尔·贝有点相似——画面颜色饱和,运动物体永远充斥镜头,让每一场撞车都能撞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至于故事嘛,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作为F1赛场的传奇人物,经历一场意外后逐渐低迷。三十年后,在队友与老板的鼓励下,决定重返赛道。
整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并不复杂——一位曾经的牛仔,重新披上战袍,带领队友征战四方。
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的情节甚至有些像《飞驰人生2》,也掺杂了友情戏,突出了男人的运动热血。
02
“内裤反穿”的超人再也不吃香
至于《超人》的故事,三十年前,氪星濒临毁灭,小克拉克·肯特(大卫·科伦斯韦饰)被送到地球,成为超级英雄——超人。他身披标志性的“超人”内裤,拯救世界的同时,过着记者的生活。
这一次,超人面临的最大对手是卢瑟(尼古拉斯·霍尔特饰)和他操控的超霸。最终,超人与“正义联盟”联手共同对抗反派,影片里还有为第二部铺设的伏笔。
但从口碑来看,《超人》似乎依然无法打破国内的审美疲劳。
其实,从1978年开始,中国观众就已开始接触“超人”这一经典角色——克里斯托弗·里夫版的超人堪称一代经典。那时,超人能徒手扔汽车,飞跃城市,吸引了无数观众。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超级英雄题材的影视剧逐渐涌现,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期待与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
如今,DC系列的超人,显然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口味,甚至相较于“蝙蝠侠”这一角色,超人的影响力更显微弱。
03
当英雄就好,不必超级
说到《F1:狂飙飞车》,它的情节简单明了,几乎从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主角将如何崛起。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非常适合当前观众的娱乐需求。电影没有“过多的思辨”,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寓意。
剧中的赛车比赛成为了唯一的焦点,观众只需享受极速带来的“爽感”,无需动脑筋。
配乐由汉斯·季默打造,十五首电影配乐助力电影情感的推进,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感受到电影的核心魅力。
无需过多解释,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爽”。
而对于《超人》而言,虽然依然是针对男性观众,颜值与故事的设定也能吸引一部分人群,但当前社会背景下,超级英雄的题材显然有些“过时”了。
这类电影的根本问题在于“超级英雄”的设定如今已显得有些过度消费,而大众已经从“拯救世界”转向更为个人化的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像《F1:狂飙飞车》这种简单、直接、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更能触及到当下观众的需求。
如今的观众,往往更喜欢看英雄在自己的领域中逆袭,而非做什么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