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屏幕上总是跳出来一些让人刺眼的标题:“雷佳音怎么到哪儿都有他?”、“观众看腻了这张脸?”、“央媒点名批评……”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认同,而是困惑:什么时候开始,一个认真演戏的好演员,反而因为“太勤奋”而遭到指责了?
细想一下,雷佳音近几年确实是高产演员。无论是《满江红》里的秦桧,还是《人世间》中的周秉昆,甚至《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每一部热门作品似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但问题是:一个演员作品多,不应该是好事吗?什么时候起,“劳模”成了贬义词?
角色单一?或许是我们没看够
有些人说雷佳音总是演“窝里横”的角色,这种说法真的不公平。在《黄金大劫案》里,他演那个带着点痞气的东北小子;在《刺杀小说家》中,他演的关宁既有正义的一面,又不乏邪气;在《满江红》里,他的秦桧阴鸷而深沉……每一个角色都那么生动,哪一个看起来是“窝里横”的?
就拿最近争议最大的《长安的荔枝》来说,李善德这个角色,表面看上去是个被官场碾压的小人物,但雷佳音却精准地把他在体制内挣扎的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既要保全自己,又要坚守底线的心态,他演得相当细腻、真实。
这种“隐忍式”的表演,恰恰是最考验演技的。
与其说雷佳音的角色单一,不如说他把同一类角色演得层次丰富。就像梁朝伟,虽然常演忧郁内敛的角色,但有谁会觉得他演技单一呢?
频繁出现在银幕是错吗?娱乐圈还有“对”的事吗?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演员拍戏少会被骂“不敬业”,拍戏多则被说成是“刷存在感”。
雷佳音一年来拍几部戏怎么了?与那些通过综艺维持热度、通过炒作博取眼球的明星相比,一个演员老老实实待在剧组里拍戏,难道不是最本分的事吗?
看看那些经典的老戏骨,李雪健、陈道明、王志文,他们不也都是作品满满吗?当年,他们一年拍五六部戏时,观众只会赞叹“戏骨就是戏骨”。如今,拍戏多反而成了不对的事,真是有点讽刺。
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那些骂雷佳音“刷屏”的人,可能就是曾经夸他“演技炸裂”的那批观众。观众的心态,真是越来越难以琢磨了。
“央媒批评”?或许是我们理解有误
关于那篇被广泛传播的“央媒批评”,仔细看其实文章并没有针对雷佳音个人,而是在讨论行业现象,尤其是对演员作品质量的关注。而且文中也明确表示他是“实力派演员”,只不过提醒要注意作品质量。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被解读成“央媒怒批”呢?
如今的自媒体,喜欢断章取义,制造对立。一个认真演戏的演员,莫名其妙就被当成了“众矢之的”。这到底算不算正常?
观众到底在反感什么?
客观来说,观众的反感可能并不是针对雷佳音本人,而是对整个影视行业的不满。如今,烂片泛滥,剧本同质化严重,雷佳音就成了那个最显眼的“包袱”。
但把整个行业的问题归咎到一个演员身上,这真的公平吗?如果真想批评,或许更应该问:为什么好剧本这么少?为什么投资方总是盲目跟风?为什么影视创作越来越保守?
给好演员更多宽容的空间
在如今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能够安静地潜心演戏的演员本就不多。雷佳音或许不完美,但他的敬业态度和表演实力,大家有目共睹。
与其跟风吐槽,不如多给这些演员一些成长的空间。毕竟,我们总说内娱没有好演员,但当一个好演员真的出现时,我们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
下次再看到雷佳音的作品时,试着放下偏见,静下心来看他的表演。或许你会发现,这个被称为“刷屏王”的演员,其实是当下最值得珍惜的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