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94岁的相声演员杨少华在天津去世。当天傍晚,相声演员苗阜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了这一消息。苗阜回忆称,他最后一次见到杨少华是在多年前,当时他与杨少华共同参与了央视组织的《春晚倒计时》节目,那时杨少华身体尚算健康。
尽管早在20世纪中期,杨少华曾为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担任捧哏,但90年代后的杨少华,才真正为大众所熟知。那时,他先后与赵伟州、杨议合作的《枯木逢春》《肉烂在锅里》等相声作品,受到了广泛相声爱好者的喜爱。随着相声演员李文华的去世,杨少华逐渐被一些相声迷誉为最后一位“蔫哏”相声演员。
因不识字差点错过拜师机会
杨少华出生在北京,他曾多次回忆起自己艰苦的童年,对于那些贫困的日子和艰辛的岁月,他并不愿多谈。他在《天津日报》中表示:“我不喜欢想以前的事情,想起来心里很难受。那时住一间小房子,娶了个媳妇,接二连三生下了男孩,想起来真的太难受了。”然而,正是这些男孩,随着岁月的流转,反而成了杨少华晚年最让他痛心的事情,这也成了他回忆中的一部分。
杨少华回忆称,自己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家中只有一间小屋,生活困顿得无法想象。他几乎是与姐姐一起长大的,而哥哥常常外出,不知所踪。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西单附近的启明茶社成为相声界的“黄埔军校”,汇聚了大量相声名家。杨少华由于无事可做,经常混迹于启明茶社和明园茶社,最终在一个“检场”中找到了差事。所谓的“检场”,其实就是做一些杂活,例如在演员换节目时,上台摆放鼓,节目结束时移走道具,场景结束时摇铃当作散场。
在那些日子里,杨少华有时会捡到掉落在地上的零钱,脚底也曾被糖粘住过。他回忆道,自己曾因此被演员们戏弄并遭到揍,头上肿起了包。然而,正是在这些茶社,老先生们无意中教了他一些相声的基本功,尽管这些教学并不系统,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的“熏陶”让他逐渐领悟相声的精髓。
杨少华曾坦言,在拿到《报菜名》的文本时,他因为不认识字,只能找认识字的小孩帮忙读给他听。由于这一原因,他差点错失了拜师的机会。那时,他与常宝霆(艺名“三蘑菇”)关系甚好,常宝霆的父亲常连安是相声艺人郭荣起的徒弟,在常宝霆的推荐下,杨少华也希望拜郭荣起为师。然而,郭荣起在问杨少华是否认识字时,杨少华答道:“你都不认识字,我怎么会认识字?”郭荣起又问:“你会骑自行车吗?”杨少华回答:“我不会。”看到杨少华几乎一无所知,郭荣起对他有些失望。但在常宝霆和他人的多次撮合下,杨少华最终成为郭荣起的弟子。
尽管如此,杨少华印象中,郭荣起并没有教授太多相声技巧,反而是常宝霆更为关心他。杨少华回忆说:“最开始在园子里,我的活儿基本上是靠自己听来的,边听边学,边记边悟,慢慢‘熏’出来的。”
命运的巧合与相声之路
19岁时,由于姐姐嫁人,杨少华随姐姐一起前往天津,本以为自己与相声的缘分已尽。杨少华开始在轧钢厂做工,之后又转到工厂,做了几年装卸工和钳工,工作多年,生活平稳。然而,1949年,启明茶社停业,曾在其中活跃的许多相声演员纷纷迁往天津,其中也包括杨少华的老伙伴常宝霆。再次与旧友重逢让杨少华颇为高兴,二人每天打麻将,谈天说地,常宝霆鼓励他继续说相声,别放弃。杨少华最初并不愿意,但在常宝霆的多次劝说下,他又拾起了相声。
起初,杨少华只在工厂里表演,很快便成为工厂里的文艺骨干。随后,他与一些相声演员在天津的茶社中试水,得到了一些专业相声演员的认可。杨少华曾回忆,他曾与南开区相声队的一些演员开玩笑,说如果自己能演出一段大家都会的相声,他就再也不说相声了。没想到,他的表演竟引起了相声队的关注,最终他决定辞去工厂的工作,投身相声事业。
艺术生涯的巅峰与变化
1960年代初,杨少华为了生计,开始在天津人民公园、水上公园等地演出相声,并曾与相声大师马三立同台。此后,他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工作,并开始为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捧哏。然而,因性格和艺术风格不合,杨少华与马志明的合作很快就结束了。尽管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这一分道扬镳仍成为相声界的一段传奇。
1990年代,杨少华迎来了艺术的高峰期,他与赵伟州合作的《枯木逢春》《肉烂在锅里》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赵伟州与杨少华的搭档可谓天作之合,二人的表演默契十足,尤其是赵伟州对杨少华的艺术特点了如指掌,在创作中更让杨少华展现个性。两人的合作中,杨少华的经典台词“我要开花”成为了全国相声迷的记忆。
然而,尽管二人的合作非常成功,最终在21世纪初,杨少华与赵伟州的搭档也走到了尽头。此后,杨少华与自己的小儿子杨议搭档,专注于辅佐儿子的艺术创作。
最后的岁月与传奇的“蔫哏”风格
在杨少华的晚年,几乎所有的聚光灯与争议都与儿子杨议有关。由于年事已高,杨少华常常跟不上儿子的创作节奏,台上有时需要抄写台词以便记住。尽管如此,在2003年的央视第二届相声大赛中,父子二人凭借《肉烂在锅里》获得了一等奖,并借此机会再次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此后,杨少华也与儿子合作参演了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这部剧进一步提升了杨少华的公众形象。
2018年,杨少华首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虽然演出的不是相声,而是一个小品《为您服务》,但这标志着他在相声界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忽视。那年,杨少华已是86岁高龄。
随着岁月流逝,相声的风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风靡一时的相声节目逐渐回归到小型舞台,传统的“蔫哏”风格逐渐被更为现代化和火爆的表演形式所取代。而年事已高的杨少华,也无法再继续站在大舞台上。相声行业内的纷争和变化,他无力参与,也无力左右。
有人称杨少华为“蔫哏”风格的创始人,但事实上,杨少华并非这一艺术风格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相声演员李文华便是“蔫哏”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少华并非第一个采用“蔫哏”的演员,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他的艺术风格只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相声这一大海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舟。
杨少华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更是相声历史的一部分。他见证了相声的风云变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