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陈思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个站在舞台上,温婉动人的女高音歌唱家,深情演绎民歌的她,总是带着一股让人陶醉的气质。然而,谁能料到,这位被歌迷亲切称为“民歌天后”的歌手,已经49岁了,但她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灵动与魅力——前几天,她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家庭照片里,那温柔的抱着女儿的侧影,宛如从画中走出的美丽母亲,充满了柔情。
说起陈思思的音乐之路,早期的她就带着一股倔强的劲头。她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一位舞蹈老师,总是希望女儿能够像自己一样,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但小小的陈思思却总是盯着电视里的歌唱演员,看着他们那圆润的嗓音像山涧泉水般清澈,挺拔的身姿像白杨树一样坚韧,而他们唱到动情处眼角含泪的样子,比任何舞蹈都让她心醉神迷。
“我想学唱歌!”十岁那年,她鼓起勇气向父母表白自己的梦想。没想到,母亲翻出了一本老相册,里面竟夹着她小时候跟着收音机哼歌的录音带。“原来你早就开始唱了。”父亲摸着她的头笑着说,第二天便为她买了一台二手收音机。
上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正如火如荼地席卷全国,街头巷尾,情歌对唱的旋律此起彼伏。然而,陈思思却偏偏喜欢钻进那些老唱片堆里。她钟爱《茉莉花》的温婉与《洪湖水浪打浪》的辽阔,这些民歌在她心里,比任何流行歌曲都要富有生命力。“流行歌像烟花,绚烂但易冷;民歌像老茶,越品越有滋味。”她在采访中曾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18岁那年,她凭借特招生身份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成为了李双江和金铁霖的学生。那时,她每天在琴房一待就是十个小时,冬天手指冻得握不住麦克风时,她就把暖水袋塞进衣服里练习气息;夏天练功服湿透了,她依然对着镜子研究每一个细腻的转音。
1995年,陈思思迎来了她的“破圈年”。音乐人吴颂今为她量身打造的《情哥哥去南方》瞬间席卷全国,磁带销量突破500万张——这对于当时的音乐市场来说,几乎是破了天的记录。那年,她才20岁,穿着绿军装站上了春晚的舞台。她的歌声清亮如山涧水,把“想郎”的思念唱得千万人都揪心。
接下来的几年,陈思思几乎包揽了央视民歌类比赛的“最佳歌手”,她在《纳西情歌》里的创新编曲“雪山升起了红太阳”,也让业内看到了民歌现代化的无限可能。到了34岁时,她已经是军艺最年轻的副团长,肩上的责任加重,但她始终怀着一个梦想——将民歌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然而,命运却在她37岁那年给了她一记沉重的打击。那时,她正在新疆演出,突然得知父亲因心脏病去世。赶回家时,她只见到了遗像前未喝完的茶。“那天我在后台哭了整整两个小时,妆都哭花了。”多年后,她在节目里这样回忆。从那时起,她几乎放弃了所有商业演出,选择陪伴母亲,和她一起散步、买菜,听母亲唠叨家长里短。这一拖,就是五年。
2013年,恩师李双江卷入舆论风波,许多人纷纷与他保持距离,但陈思思在采访中坚定地说:“他是教我唱歌、教我做人之道的师父,我相信他的为人。”这番话使她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评论区充满了恶意的谩骂。然而,她没有关闭评论,只是默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她在音乐学院开设讲座,教授学生唱民歌时总是说:“别总想着唱得多高,先学会把感情放进去。”
转机出现在2015年。那年,她在青歌赛担任评委,遇见了同为选手的男高音师鹏。这个比她小一岁的年轻人,在演唱《西部放歌》时眼中闪烁着光芒,下台后还热衷地与她讨论民歌如何融合电子元素。“我当时就觉得,这才是懂我的人。”陈思思回忆说。
两人从音乐谈到生活,甚至连“早餐吃油条还是包子”都能一拍即合。2019年,网友在后台拍到他们为彼此整理演出服的照片,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民歌天后”早已悄悄组建了家庭,并且有了一个软萌的女儿。
现在的陈思思,生活更加充满“烟火气”。她常在小区门口和卖菜阿姨学方言,就为了能将民歌中的地方特色唱得更加地道;她周末带着女儿去公园,看到女儿跟着她哼《茉莉花》跑调,她会笑着录下来当作手机铃声。
去年,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当她唱到《情哥哥去南方》时,舞台的大屏幕突然播放了一段老录像——20岁的她穿着绿军装站在春晚的舞台上,眼神亮得像星星。“那时候总觉得要唱得更高更远,现在才明白,能把歌唱给爱的人听,才是最幸福的事。”陈思思感慨道。
从当年被父母担心“迷失方向”的小女孩,到如今用歌声温暖一代人的“民歌天后”,陈思思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热爱能够让你穿越所有的质疑,坚持终将带给你最美的回报。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爱好而不被理解过?后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说不定你的故事也能成为别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