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生的演绎总能在《歌手2025》中脱颖而出,他的选曲独具特色,堪称独树一帜。无论是挖掘被遗忘的经典,还是演绎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展现人性光辉的作品,他总能在音乐中赋予新的生命。所以,关于他的选曲,我从未心生疑虑。
在《歌手2025》第十期中,他带来了一首极具深意的反战歌曲《红绣花》。从旋律到歌词,这首歌都与舞台呈现相得益彰,能够唤起人们深藏的家国情怀。最终,陈楚生的演绎帮助这首歌曲在节目中名列第四,虽然他的国民认可度和情感投入丝毫不逊色于第二名艾莉西亚和第三名李佳薇,但为何他未能进入前三呢?尤其考虑到这首歌曲能够让他充分展示才华,我不禁好奇,为什么他的表现没有得到更高的排名?
过去,我常常是第一时间评论陈楚生的作品,但这一期,我却等到了最后一天才决定写下对《红绣花》的点评。我们不妨深入探讨这首歌背后的含义和陈楚生为何选择它。
在如今这个冷战不断、局势动荡的时代,陈楚生选择一首反战歌曲无疑是应时之举。有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我们今天享受着国家带来的安全和安定,家家户户幸福安宁,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但理想与情怀正是一个人追求前进的动力源泉,它们体现在每一天的柴米油盐中,或许正如爱情一样,它的存在并非因为我们拥有它,而是因为我们心中深信它的力量。
《红绣花》创作灵感来源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百年前为了国家英勇捐躯,成为了那个时代家国情怀的化身。他瞒着亲人,密谋发动黄花岗起义,深知牺牲的结局,却依然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临终前,他写下两封诀别信《禀父书》和《与妻书》,这两封信堪称他生死之间情感与责任的交织,言辞之中无不透出对国家、家人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红绣花》正是以林觉民与妻子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红绣花”这一象征,讲述了在战乱年代下个体命运的悲凉与无奈。歌曲不仅摆脱了传统爱情歌谣的框架,更融合了反战与家国情怀,成为华语乐坛少有的“人文叙事”之作。因此,陈楚生在演绎时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层次,将原作的情感空间拓展到更深远的境地。他的演绎在悲痛之中注入了温暖,在哀伤之处又闪现出希望。
尤其是在小提琴的配乐下,歌曲一开场便为整个氛围定下了悲情的基调。提琴的起伏,仿佛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情感的跌宕起伏也让人心生共鸣。说唱部分更是加深了战争带来的心理创痛,也让人感受到为了国家而牺牲个人的壮丽使命。在这一部分,急促的节奏像是战鼓的催促,而伴随的气息声更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随着歌曲的推进,进入“白鸽在梦里安睡”的副歌时,陈楚生那种脆弱而美丽的哭腔让歌曲的情感爆发达到顶点。此时的他不再只是歌者,更像是一个受伤的灵魂在低诉。副歌部分的张力与控制,使得歌曲的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升调出现时,歌曲也转向力量与愤怒,控诉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这时,陈楚生将自己的声音化作“笔”,在旋律中绣出悲伤的底色。
最为动人的是小提琴的尾声,如泣如诉的音符让整首作品升华为一篇“绝别诗歌”,唯美而又深沉。
然而,尽管这首歌曲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它最终却只取得了中间的排名。我认为,这或许与歌曲的作曲方式有关。虽然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现十分出色,但其旋律结构过于常规,缺乏一些突破性,使得它的感动更多的是在表面。无论是外在的修饰,还是精心雕琢的编曲,都无法改变旋律本身的局限性。旋律,才是歌曲的灵魂,它决定了听者是否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陈楚生虽然在演唱上做到极致,但歌曲的旋律过于“大众化”,并未能完全打破常规,反而让人感觉它有些像一件精致的音乐工艺品,缺少了触动人心的深度。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尽管陈楚生在演绎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歌曲最终仍未能引起最大的震撼。歌手的选曲,尤其是在《歌手》这样的平台上,至关重要。选曲的质量决定了演绎的空间,而有时候,过于流行或传统的旋律可能限制了歌手的艺术表现空间。
希望未来,陈楚生能够在选歌上更加严谨,避免陷入这些旋律的套路之中。尽管《红绣花》并非完美无瑕,但它无疑展示了陈楚生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