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的一天,寒风刺骨地从辽宁丹东的凤凰山吹下,冷得让人脸颊生疼。孙菲菲刚结束一天的拍摄,和助理有说有笑地走向酒店。谁能想到,那天竟会成为她演艺生涯的转折点——不是因为某个作品爆红,也不是角色走红,而是她遭遇了一场生命中的噩梦——被人暴力殴打,造成了脑震荡。
剧组的副导演、摄影师和导演助理突然冲出来,把她堵在了通道口。接下来的几分钟,宛如噩梦一般,无法停止:头发被拽住,撞墙、飞踹,甚至有人死死按住她的嘴,想让她窒息。她拼命挣扎,助理赶紧掏出手机准备报警,可灯光师突然冲上前,把手机抢了过去,狠狠摔在地上,砸得粉碎。
周围的剧组工作人员——导演、场务、服装师、群众演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话。没人拉住她,没人关心她的伤势。那个晚上,孙菲菲独自站在剧组的冷漠中,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医院的医生诊断她为脑震荡,且软组织严重受损。回到酒店后,剧痛让她呕吐了一整夜,头晕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报警。
警察到场后做了简单的记录便离开,剧组也对此事完全无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没有人提起过这场暴力事件,仿佛她根本不存在过。
为了让真相曝光,孙菲菲自己联系了记者,发微博,曝光了自己受伤的情况。舆论一时哗然,但这种关注也只持续了几天,媒体迅速转向了其他娱乐八卦的新闻,事件很快被淹没在其中。没有任何人被追责,也没有人受到调查。唯一的“受害者”是孙菲菲——她的事业彻底崩塌。
曾经一月几部戏的邀约,转眼间就消失无踪。剧组再也没有找她演戏,商业演出也没有任何邀请。虽然没人明说她被封杀,但她知道,她已被整个行业“屏蔽”。
她也曾努力复出,接过一些小角色,甚至愿意演女主的妈妈,只为了继续在镜头前露面。然而,拍了一半,制作方却突然更换了工作人员,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她心里开始明白,这个行业已经给她贴上了“麻烦”的标签。
这些年,她依然被称作“那个被打的女演员”。再也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让人忘记她的过往,也没有人愿意为她翻篇。她曾替别人发声,却被反咬一口。
王阳,也曾是那部剧组的演员,后来因为《庆余年》走红,成了被誉为“叔圈清流”的男演员。然而,当事件再度曝光时,有人质疑他是否在场,是否看到了这一切。王阳找到孙菲菲,央求她发微博为他澄清,说自己当时不在现场。她信以为真,便为他澄清。但不久后,王阳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导演人挺好的,不至于因小矛盾打人。”她的“澄清”反而成了笑话,反倒成了她的讽刺。
一个她曾帮过的人,最终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外界开始指责她“太多事”,说她“情绪化”,甚至有人说她是在“蹭热度”。可她蹭的到底是谁的热度?她不过是讲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仅此而已。
这些年,孙菲菲从未进过热搜,也没出现在综艺节目中。她唯一的存在感,或许就是偶尔发条微博,提醒人们她还活着。娱乐圈并非没有资源,而是没有耐心,尤其对那些“不合群”的女人,似乎没有容身之地。
她说,她并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想要一份公道。然而,这个圈子里,公道早已不再存在,只有冷漠的利益。她坚持报警,曝光真相,坚持不妥协,勇敢发声。结果,却是被彻底边缘化——她成了一个错误的符号,整个行业悄悄把她排除在外。
许多人早已忘记了曾经的孙菲菲,她曾是古装剧的代表女主角,演过《薛仁贵传奇》里的柳金花、《楚留香传奇》里的李红袖、《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在那个古装剧最火的年代,她曾被看作是“古装女主接班人”。但她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背景。在这个圈子里,能力从来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谁在你背后”才是最重要的。
她不是第一个被这个圈子牺牲的女演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然而,她的遭遇,最令人心寒的并不是暴力,而是那份深深的沉默——来自整个剧组的沉默,来自整个行业的沉默。没有一个施暴者被追责,导演继续拍戏,打人的人依然混迹在圈子里,而唯一的受害者,孙菲菲,成了“麻烦人物”的代名词,仿佛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这件事至今没有结局,也没有人道歉。她发声时,被骂是“带节奏”;她不发声时,又被指责“当年为什么不告”。她从未错过,但她必须付出代价;她选择发声,就必须承受整个行业的冷眼与冷处理。
有时候,一句“她怎么还不放下”比一顿暴打还要伤人。她的沉默,早已不再是认输,而是她知道,继续发声也无人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