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抗日电影《南京照相馆》成功上映受到一片好评的时候,距离上映仅剩一周的电影《731》,却遭遇了180万次的投诉,陷入了“零宣发、零排片”的困境。
历史的伤口从未真正愈合,就在国内别有用心之人的抵制声浪高涨之际,日本外务省也趁机连续发出23条外交抗议,要求中国“慎重上映”这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
什么时候国内的一部电影,是否上映,还需要让日本人来决定,它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无形的绞索,一部电影的生死劫
距离《731》上映仅剩一周,导演赵林山凝视着手中的档期表,看着影院一片空白的排片,这部他押上全部身家、抵押房产,甚至让儿子退学才完成的电影,此刻正被无形的绳索勒紧咽喉。
“血腥画面伤害青少年成长”、“破坏中日友好”——十万封“家长联名信”如雪片般飞向监管部门。讽刺的是,这些信件很快被查出大量重复的地址和IP,以及模板化的措辞,揭开了藏在背后有组织的抵制的面纱。
而且日本外务省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中国“慎重上映“,在它们表面抵制的背后,是对我国民众记忆觉醒的恐惧。
在种种投诉之下,影片的审查过程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导演被迫将许多描写731暴行的场景削弱至”战争片血腥度第17位“,而且1997年颁布的《电影审查规定》要求所有电影“老少皆宜”。
血色之塔,238块中国石的泣血控诉
当抗日电影在国内遭遇围剿时,日本宫崎县的“八纮一宇”塔却依旧矗立。塔基之下,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从中国大地各处搜刮而来的238块石头。
而且这些石头的来头都十分不凡,长城城墙、泰山玉皇顶、武汉黄鹤楼、南京中山陵……每一块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们都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最惨烈之时,日军军部下令每支侵略部队从占领地和战场分别上缴的。
在我国有句“泰山压顶”的成语,日本人却将泰山石深埋塔底,同属东亚文化圈,它们又怎会不明白这其中的涵义。
就连”八纮一宇“的塔名,都是取自中国古籍《列子·汤问》中“八纮九野之水”,原指天下极远之地,日本人却将其扭曲为“统治世界”的军国主义口号。1940年塔成之日,其形象还被印上日本10元钞票,成为侵略的印记之一。
1045年日本战败之后,八纮一宇塔被匆忙披上“和平”外衣,不仅塔身上“八纮一宇”的字样被刮除,摆放在四角的四尊战神像也被偷偷转移,宫崎县甚至精心编织谎言:塔基石头是“友好邻国捐赠”,但罪恶真的能如此轻易的洗白吗?
记忆战场,我们为何必须坚持
当94岁的清水英男双膝跪在哈尔滨谢罪碑前,用颤抖的声音说:“日本政府不谢罪,我只能亲自来赎罪!”,当衢州细菌战受害者郑科位老人仍在呐喊:“亲历者正在逝去,但记忆不能消散!”时,某大学教授曹树基竟然公然宣称:“侵华日军鼠疫战不存在。”
当知识分子开始为侵略者洗白,民族记忆的防线已经岌岌可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坚持让更多证据被看见的原因。
压着中国石头的塔可以等后期去拆,封存真相的档案馆可以等我们慢慢去启封。但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