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年逾七十,近日将他演了十年的话剧《戏台》搬上大银幕。说是“搬”,其实更接近于一次艰难的再创造。为了这部电影,他不惜自掏腰包,最后的票房竟然飙升至六千万,评分稳居9.6,这一成绩将同期姜文主演的《你行!你上!》甩得远远的,三条街都不止。让人咋舌的是,这部影片的筹备阶段,几乎面临夭折:资本方嫌它“老土”,指责京剧题材过时;更有甚者,认为陈佩斯年事已高,已是“过气”人物,连投资都没法吸引到,最终只能凭借他自己抵押房产来筹措资金。这样的“三无产品”——无流量明星、无特效、无热门IP,竟然凭借观众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了黑马,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赚得盆满钵满。
若问为何成功,许多人认为陈佩斯无疑是踩中了中国文化的三条隐形规则——这些规则,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却常被忽视。记得1999年,央视未经授权,擅自销售他与朱时茂的小品光盘。陈佩斯不畏权势,一纸诉状将老东家告上法庭,结果胜诉,却也因此与春晚断了联系。有人劝他低头软化,他则反唇相讥:“爷?那儿全是爷!可艺术可不是伺候爷的!”这股倔劲,与他在《戏台》中饰演的班主侯喜亭何其相似:面对军阀威逼,他虽跪地求饶,哭嚎“祖师爷,我为活命啊”,转身却依旧偷偷保护那名角,唱完了原版《霸王别姬》。这种倔强,不仅是他艺术上的坚持,也是他个人气节的体现。
正如剧中台词所写:“宁可饿死,也不愿做猴耍。” 陈佩斯也许早已把这种坚持作为他与观众之间最深的契约,23年前摔门而去的“傻子”,如今成了观众心中那根永不弯曲的钢钉。电影路演时,有人举着牌子写着:“人活一口气”,陈佩斯见状眼眶泛红,深深鞠躬。曾经的他,走过“春晚”的辉煌,又经历过“过气”的低谷,今天依然是那股正气十足、不改初心的艺术匠人。
拍《戏台》时,为了某个磕头的场景,陈佩斯直接撞了十二次额头,青肿渗血,依旧问摄影师:“够狼狈吗?不够的话我再撞!”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早在春晚时期便已见端倪——1984年,他在《吃面条》中的表演,因无实物可用,他将自己饿得眼冒金星,才真实还原出“噎着”的感觉;《主角与配角》排练时,朱时茂曾调侃他:“他练抢枪动作时,把我的大衣扣子都扯飞了。”就是这种“工匠式疯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普通观众的心。每当新兴网红剧采用抠图或特效来敷衍观众时,陈佩斯那种不惜摔倒、爬起,寻找镜头角度的坚韧,反而比任何特效都来得更震撼。
观众总说“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他却总是摆手:“是我欠大家一场好戏!”这并非是客套话。他曾将话剧巡演到偏远小县城时,主动降低票价,只为让辛苦的农民工兄弟能看上一场好戏。电影拍摄期间,黄渤曾对他由衷地佩服:“陈老师将盒饭里的最后一片肉夹给群演,自己却啃凉馒头。”陈佩斯对待“老冤家”央视的态度也让人感动——即便是在2025年受邀担任《金牌喜剧班》导师时,他仍然没有提起曾经的恩怨,而是专心教导新人:“喜剧是伺候观众的活儿,得弯下腰让人俯视你,笑料才响。”这种对艺术和观众的尊重,是他永远不会改变的准则。
而《戏台》所蕴藏的反讽也不言而喻——在剧中,军阀拿枪逼迫戏班改剧词,台下竟然有人高声喝彩:“改得好!”这分明是在讽刺娱乐圈中那些一味迎合资本和流量的现象,而陈佩斯通过这部作品,无声地为我们重申了一些亘古不变的文化真理:好故事远比小鲜肉更有价值,观众的眼睛比任何营销手段都要精准。当资本选择用烂片和营销绑架票房时,普通观众的一票,却能让真诚的艺术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禁有人总结道:“陈佩斯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把文化基因中的三条老规矩擦亮了——人活一口气、戏比命重、衣食父母不能欺。”这部电影,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时代里那些为金钱低头的人与那些坚守原则站立的人之间的鲜明分野。
若要从中汲取力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像陈佩斯一样:保持对艺术的敬畏,坚守初心,不畏权贵,守住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动荡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与安宁。
愿每一个怀有梦想的人,都能不惧风雨,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