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我竟没有去电影院一次。这并非因为缺乏观影的欲望——好片子多的是——只是当我看着那动辄四五十元的电影票价,心中不禁一沉,决定放弃了这种欲望。
我承认,我并不算穷,至少不至于穷到连这点小钱都出不起。然而,若单纯从价值感知来看,便觉得那票价未免太高。十年前,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两张票的价格也不过四五十元,而如今,这价格已不再适合我的心理预期。
回首往昔,从2010年到2015年,电影票价呈现了一个显著下降的趋势。那时,一场电影的票价大多维持在20元左右,甚至9.9元的优惠票价屡见不鲜。电商通过激烈的补贴战抢占市场份额,影院数量激增,竞争愈加激烈,大家都乐于通过降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这种大环境下,电影票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观影人次显著增加。电影市场的繁荣背后,不难看出:只要票价合适,观众并非不愿意走进电影院,反倒是愿意在影院里寻找一份娱乐和消遣。
然而,如何理解什么是“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相对价格与购买力”。电影票价若为20元,或是40元,其带来的负担并不单纯取决于票价本身,还要看你所在的经济环境,及你的收入水平如何。
举个例子。在美国,最低工资为15美元每小时,而一张普通的电影票约为10美元,折算下来,约为0.66个小时的收入;而在中国,最低工资大概是15元每小时,而电影票的价格常常在40元左右,这相当于2.6小时的收入。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对价格上,中国观众观看一场电影的成本是美国的四倍,尽管两国票价名义上差不多,实际的消费负担却天差地别。
或许有些人会说:“四五十元的票价不算贵,贵的是你觉得贵。”可是,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贵,那又该如何解释?并非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精英白领,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许多人的收入甚至还不及几千元。如果两个人看电影就花了上百元,再加上小吃、商场消费,轻松就能把这趟“愉快的”观影之旅推高到四五百元,毫无疑问,这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能承受的范围。
从票房数据来看,平台票补时代,9.9元至19.9元的电影票价让观众趋之若鹜,影院座无虚席,充分证明观众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然后票补取消后,票价飙升,观众迅速流失,需求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高票价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导致他们选择放弃电影院,而去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如短视频平台等。
电影票属于“高弹性商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当观众发现一场电影的票价和观影的感受不对等时,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娱乐方式。当价格偏离其感知价值时,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离开。
与此同时,票价的不断上涨与电影质量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让我们看一下今年的票房:仅《哪吒2》一部就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然而,其他电影的票房表现却堪忧,甚至连5亿都难以突破。春节档的黄金时段,也未能为其他影片提供足够的动力。
更有许多电影,虽然口碑尚可,质量不错,却依旧未能突破票房的瓶颈。比如《编号17》,是一部不容小觑的科幻片,却只能勉强收获1620万票房。再比如,《新驯龙高手》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却依然没能突破2.8亿。众多国产电影如《平原上的火焰》和《想飞的女孩》,尽管演员阵容和话题性十足,但依旧未能激起观众的热情,票房惨淡。
令人诧异的是,《水饺皇后》这类影片,竟然凭借低廉的口碑和市场炒作获得了4.19亿票房。这种现象本应引起市场的警觉,然而票房表现并不足以拯救整个行业的困境。
随着市场的剧烈波动,观众的信任逐渐崩塌。毕竟,花费四五十元票价,却看到一部口碑虚高、实际质量堪忧的影片,怎能不令人心生怨言?导演和演员们高喊着“用心之作”,营销号一遍遍吹捧“年度神作”,然而观众走出影院时的表情,却如同遭遇了一场骗局。
如今,市场上的营销力量似乎越来越强大,但优质内容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奖励,这种情况已危及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纵观如今的电影市场,票房的疲软并非仅仅因为消费降级,更多的是因为内容质量的倒退。若想提升票房,首要任务便是提高影片的水准;若水准提升无望,那么降低票价或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毕竟,尽管中国观众的要求并非极高,但票价一旦过高,观众选择放弃的风险便越大。
当今市场中的影片,若要获得真正的繁荣,首先必须做出内容上的改变。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在编剧和制作上,而非过度依赖演员和营销成本。真正优质的作品,才能带来应有的回报。
在这迷茫的时代,我希望观众和电影产业之间的关系,能重新找到一种平衡。在不久的将来,电影票价或许会回归理性,电影市场也能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