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象娱乐**
文:栗子酒
是什么让您决定拍这样一部看似完全不符合姜文风格的电影呢?
听上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是吧?
没错,确实有些费解。
姜文思考了一下,说道:“我也挺费解的。不过我得跟你说实话,我是那种喜欢挑战的人。别人觉得不可能,我就想做得更好…如果能用钢琴来拍《让子弹飞》,那才够过瘾。”
他所说的这部被称作钢琴版《让子弹飞》的电影,就是最近上映的《你行!你上!》。在电影首映礼上,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陈家在观看完后与姜文展开了一段深刻的对话。
电影里依旧能感受到那种熟悉的“姜文味”:短小精悍的镜头快速拼接,高密度的特写镜头,结合紧凑的台词,层层递进的情绪扑面而来。或许有些观众还在琢磨其中的镜头语言,或者没有完全理解台词背后的深意,但电影始终贯穿的那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早已深深植入了观众的内心。
看完电影后,姜文与演员马丽、葛优、辛芷蕾、于和伟等主创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让人过瘾!
这场由抖音主办的电影百评团活动是其首次观影活动,参与者都是影视领域的优质创作者。现场的气氛更像是一群热爱电影的朋友们在轻松地分享感受。各种不同的观影意见,反而让整个讨论更加贴近大众化的思考。
与主创们的对话中,观众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有人好奇姜文饰演的郎父口中的“那旮沓”究竟是什么?有人分享了对郎朗父子关系的理解;有人关注葛大爷在片中的发型设计;也有人问到了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这些问题虽然可能并不专业,但却极具真实性,而通过短视频传递出来的这些感受,正在重新定义当今的影评生态。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还是一群人的投影**
姜文的电影总是充满了不同解读的空间,每一部新片上映时,总有观众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深奥的隐喻。因此,每次姜文的电影都会引发一番讨论,饺子和醋的梗总会被拿出来聊一聊。
然而,这次的传记题材电影《你行!你上!》似乎让人有些难以捉摸。
这部电影改编自钢琴家郎朗的成名之路,但他的故事虽然传奇,却未必充满戏剧冲突。郎朗从出生到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名扬天下的成长之路,虽然鲜为人知,但从创作角度来看,似乎有些平淡无奇。
姜文在《抖音电影百评团》活动中也提到:“我以前拍的电影,有历史背景、有枪火、有火车,这些‘佐料’一加,菜就好炒。但《你行!你上!》这种题材,确实不容易调味。”他坦言:“只有父子关系,加上几位老师,没有坏人,这种题材要拍得险象环生,确实挺难的。”
但无论如何,从电影的呈现效果来看,姜文还是拍得相当精彩。当被问到《你行!你上!》在他所有电影中的排名时,姜文毫不犹豫地表示:“第一。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拍得最好的电影之一。”
一方面,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郎朗的成长历程,但它也传达了成千上万中国家庭对下一代的期望,父母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无私牺牲。
另一方面,影片的焦点在父子关系的演变上——两人互相扶持,却又矛盾重重,很多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与父亲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父亲形象并不仅仅局限于郎国任这一位角色。比如,老崔(于和伟饰演)、二叔(雷佳音饰演)等虽然只是没有名字的配角,却在关键时刻为影片的情感传递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影片通过郎朗从北京到德国、从小日子到美国的求学之路,隐约表达了对新中国成长的投射。
例如,片中郎朗前往北京求学时,遇到了一位怪异的欧亚老师。起初,欧亚老师让郎朗将凳子垫高,这是她独特的教学方法,但后来她却否认这一点,并愤怒地回顾自己教出无数钢琴大师,却被这些学生一一背叛的痛苦历史。
观众当然可以将其简单解读为一位怪异的老师,但如果与郎朗的成长背景联系起来,欧亚老师的行为也仿佛象征着苏联与中国之间蜜月期后的突变。这种隐喻的解读,也许能带来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果将郎朗崛起的过程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对照,《你行!你上!》的故事似乎能有更丰富的解读。
**癫狂叙事: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这部电影通过大量夸张甚至癫狂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明。
比如,郎朗第一次见到他的老师时,叩拜的动作极为夸张;父母送郎朗去北京求学时,那一场赶火车的桥段被夸张地放大;每一位老师的形象也都有极强的个性特征,甚至某些人物的刻板印象被刻意放大。
而郎朗每次获奖后,都会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爸”,这些细节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电影的叙事风格始终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这种夸张的表现不仅加强了戏剧性冲突,还让观众的情绪得到了层层递进的释放,同时也弱化了影片中隐喻事件的割裂感。尽管很多场景都超脱了现实,但却仍然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比如那一幕,各国的国旗在一瞬间全都降下;父亲在夕阳下的剪影,振臂高呼:“一个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或者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郎朗在吊机上弹琴,周围邻里的人们在窗口探出头来,聆听后竟自发合唱,风起,马鸣,黄河咆哮……这些场景的震撼力,无论超现实与否,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姜文表示:“电影的作用不仅仅是结束,应该像一颗种子,在观众心里生根发芽,长出不同的东西。”
《你行!你上!》正是这样一部能够激发观众不同感受的电影,哪怕带着不同的视角和理解走出影院,影片所传达的积极力量依旧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在活动现场,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默默有闻分享了自己对姜文解释的看法,姜文形象地解释道,“那旮沓”不只是郎朗能理解,观众也能理解。影片传达的核心在于:清除杂念,专注于自己能改变的事,坚定朝着目标前行。这股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影片打动人心的核心所在。
《你行!你上!》是一部简单却充满深意的电影,抖音平台上的观众、创作者们纷纷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这些真实的声音无形中推动了电影评论从专业圈层走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不同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正如姜文所言:“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姜文,依旧是那个姜文。
**镜象娱乐(ID:jingxiangyuler)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