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来说,它本身的意义在于将原本的极富想象力的文本用一种视听语言呈现出来,呈现的结果就是一种固化了的影像。好的电影自然可以通过这种固化了的影像供观众做多方位的解读,然而更多的时候,固化了的影像可能就是固化了的影像。并没有多少可以让观众解读的空间。这是电影的另一种尴尬,然而如果不去固化影像,而是直接让观众们解读呢?可能一部分人就接受不了了。
今天推荐影片《轮回》,这是一部分无法接受的展现形式的影片,本片讲述了两个故事,南亚的一个老妇人即将离世,她所接触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与她身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在照顾老妇人的年轻人看来,离开或许是另一种到达,没有谁真的能彻底的与过去说再见,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离开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坦桑尼亚的一户农家中诞下了一只小羊。小样很快的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好友,他们带着小羊一块玩耍,然而某一天,小羊渐渐的远离了人群,开始到了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地方,在寻找熟悉的人群的过程中,小羊迷路越来越深。
《轮回》所讲述的这两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当然,并不是说两个故事不好,而是说,两个故事本身之间的关联很弱,然而本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两个故事中间的承接。电影用长达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转场,然而转场所用的技术很单一,但一到会让人对着荧幕误以为电影播放出了事故。长达几分钟的时间里,通过黑屏与部分彩色屏幕的缓慢转换,期间穿插着一种犀利的噪声。这种专场形式很是新颖,与此同时,却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因为电影本身所带来的震撼口碑两极分化。
诚然,我们所接受的电影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与文字不同的是,这种媒介形式的核心是声音和画面,这是已经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产物,声音和画面的展示更多的来源于人们固有的观影习惯,这相对于文字,影像更加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创作者的意图。然而《轮回》展示给观众的也是声音和画面,但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的声音和画面显得有些滞后了。
我们以往看到的声音和画面是对于文字内容的一种固化扩充,但这种扩充的核心在于给观众解读的空间很小,因此,他才被认为是固化了之后的结果,而本片当中,给观众解毒的内容太多了,而且是没有任何焦点的呈现,这种极具发散的呈现状态本身带来的就是一种空洞,而这种浓烈的空洞并不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因此,本片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并不友好。
仅仅是看两部分故事,电影的构图以及色彩搭配是很有意义的,而影片的台词设置也在前半部分得到了加强,这些元素都是很有意思的。而这段转折也是影片的核心所在,既然讲述的是轮回,那么轮回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相信对于宗教有着信仰的人群当中,轮回有太多的解释,但每一种解释的背后,留给观众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值得大家思考。本片就是将这种思考完整的呈现了出来,因而才构成了这种结构。
谁都不知道轮回当中会发生什么,所以创作者才会用这样的简单的声音和画面来进行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当然不尽如人意,但也姑且算作是一种解释。灵魂超然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既然大家都不明白,那就意味着没有焦点了,没有焦点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只做简单的呈现,答案交给所有人。
当然,从这一点来说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没有谁可以拥有轮回的独家解释权,但是对于多数的观众来说,影像化的固有模式被打撒了之后,观影过程或许会是一种折磨,单看两个单元的故事并不会有这种折磨,然而期间的转折却将这种折磨放大了。没有谁能接受这种折磨,就如同没有谁能接受这种转折带来的刺激。可能罹患疾病的人会感触更深。当然,这并不是批评,而是说在做多元化的尝试的过程中,看看是否这种多元化会适合更多的人。
另一点思考在于轮回的意义在现实与思想之间进行,我们无法掌控思想的时候,现实就成为了一种宣泄渠道,所以本片才会用大篇章的台词来试图进行解释,但这种解释实际上加深了思想的混沌。既然转场都用了大篇幅的发散,那么在台词上为什么不继续发散呢?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意义。
原本对于一个概念来说,解释更多的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是讨论的重点,在本片来说,解释本身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解释的形式,然而形式上做到了与众不同的时候,解释倒显得索然无味了,因此,本片注定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作品。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