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史原,这个名字可能在如今的年轻人中不太为人所知。毕竟他活跃的年代距离今天已近百年。不过,如果你和那些喜欢老电影的影迷聊起他,虽然未必能立刻叫出他的名字,但他那张熟悉的面孔一定会勾起他们的回忆:“哦!这不是那个谁嘛!”毕竟,史原一生中塑造了不少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更有趣的是,史原可是典型的“演艺世家”出身:他的妻子罗静宜曾是红极一时的女演员,而女儿张闽后来也成为了银幕上的大明星,整个家庭都与电影紧密相连,真的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史原生于1919年,天津人,原名张土原。尽管家境普通,但他从小就生长在天津这个曲艺文化浓厚的地方。街头巷尾时常传来京剧、评剧的歌声,他也在这种环境中悄悄地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别的孩子都在胡同里玩耍打闹,他却常常在戏台下痴迷地观摩,回家后对着镜子模仿着戏台上的动作和腔调。上了天津晓光中学,虽然学业繁忙,史原依然无法抑制内心对戏剧的热爱。他常常趁课余时间去戏院看《雷雨》《日出》这些经典剧目,甚至能背下台词。家人曾经劝他不要走这条路,觉得演戏不算是个正经职业,但无论怎么劝说,史原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不过,由于家境并不宽裕,史原直到二十多岁才开始踏上了表演的道路。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他还只是个年轻人,没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但凭着对表演的热情,他进入了话剧界。没办法上正规的表演学校,他只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在排练中,他总是悄悄站在一旁看,学完后自己琢磨,慢慢地积累了表演的经验。很快,史原在天津和上海的话剧圈子里小有名气,《正气歌》《阿Q正传》等话剧只要他参演,台下总是座无虚席。
1941年,他尝试参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乱世风光》,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但这一经历让他爱上了电影,“银幕比戏台更有意思。”于是,他开始了话剧和电影双线发展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史原参演了《热血》《哑妻》等多部电影,虽然大多数都是配角,但每次出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电影《欢天喜地》里,他饰演的那个老实巴交的账房先生,连导演都感叹:“这角色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
在电影拍摄现场,史原还遇到了自己的未来妻子——罗静宜。罗静宜是上海人,年轻时家境优越,歌舞皆能。四十年代,她也进入了影坛,凭借电影《二百五小传》《蚕花姑娘》成名,那个时代,她的照片常常登上报纸。1955年,史原和罗静宜在电影《闽江桔子红》拍摄期间结缘。那时,史原虽然话不多,但做事认真,而罗静宜则活泼开朗,喜欢与他开玩笑。两人慢慢地产生了感情,第二年便结婚了,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张闽。
婚后的罗静宜逐渐把重心转向家庭,甚至放下了演艺事业,去上海电影译制厂做图书管理员,将更多的演出机会留给了丈夫史原。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史原的事业越来越顺利。
1959年,史原参演的电影《今天我休息》成了他被全国观众熟知的转折点。他饰演的“罗爱兰”一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看似粗心大意、实则心地善良、真诚认错的普通人形象。那个朴实无华、敢于认错的角色,成功打动了很多人,让大家觉得他仿佛是身边的某个熟悉的人。随着《今天我休息》的大火,史原也尝到了“走红”的滋味。
之后,史原参演了《魔术师的奇遇》《金沙江畔》等一系列电影,直到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一些特殊情况,他的演艺事业暂时中断。1977年,电影行业恢复后,史原又重新回到了大银幕,甚至还为《乡村女教师》等外片配音,直到1987年,68岁的他拍完了电影《人鬼情》,之后才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在演艺生涯的光环下,史原的女儿张闽也逐渐崭露头角。她从小在片场玩耍,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表演,1980年凭借《巴山夜雨》进入影坛。后来,她出演了《青春万岁》《大树底下》等多部受欢迎的电影,并凭《大树底下》获得了金鹰奖,一度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张闽选择去美国留学,并且在学成归国后不再从事演艺事业。她进入了化学行业,后来还获得了奥地利国籍,嫁给了一位外国人,过上了低调的生活。
史原退休后,和妻子罗静宜过上了宁静的晚年生活。夫妻二人相伴走过了许多岁月,直到1999年,史原享年80岁去世。20年后,罗静宜也在92岁高龄离世。
如今,史原去世已经26年,尽管他的名字已不如当年那般响亮,但想想那些早期的演员,他们一生都在专注于一个角色的演绎,而没有花哨的技巧,这种踏实的态度令人敬佩。
你周围有长辈常提起这些老演员或老电影吗?他们最常说的是哪部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