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达的春晚之路为何会达到20次之多?这其中的原因与他的妻子吴芳密不可分。郭达从小生活在西安,家庭经济条件并不算优越。父亲早逝,他的成长几乎全靠母亲的悉心照顾。尽管他不会演奏父亲所留的小提琴,但那把小提琴却在他心中埋下了对艺术的向往。
15岁时,郭达便开始在工地上打工,承接修路、挖隧道等各类体力活。尽管工作辛苦,他依旧坚持每天走十里路去学习音乐,三年如一日,最终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在校期间,他总是充满创意,喜欢将陕西方言融入到表演中。有一次在演出《雷雨》时,他为角色添加了一句“额滴神啊”,令观众捧腹大笑。毕业后,他顺利进入话剧团,并开始尝试小品,幸好在此时结识了细心周到的妻子吴芳,她是剧团的服装师。
两人在剧团中相识,吴芳总是为他量身定制戏服,细致入微,为他的演出增添了不少亮点。在郭达决定转向小品的那一刻,吴芳毅然决定陪伴他一起走向北京。首次登上春晚时,郭达的服装竟然是吴芳用自己的积蓄购置的,袖口里还缝了一个平安结,寓意吉利。
值得一提的是,郭达的健康一直不太理想,胃病时常困扰着他。每次演出之前,吴芳都会默默塞一些药物进他的口袋,药瓶上清晰写着“饭后吃两片”。随着与蔡明的合作增多,吴芳难免感到一些嫉妒,但演出结束后,她总会准时在后台捧着保温杯等候他,默默守护着他。
2010年,在演出《家有毕业生》时,郭达因腰疼突然弯腰,这让人们感到诧异。原来,他手中还握着吴芳写的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就是“别站太久”。这些年来,他逐渐形成了规律,比如八点准时服用降压药,九点十五喝葡萄糖,这些生活细节皆是吴芳的安排。
蔡明朗对此深感意外,尽管两人在舞台上搭档多年,他却并不知道郭达一直携带着如此多的“保命装备”。更令人动容的是,吴芳还专门录下了“吸气呼气”的提示音,让郭达在演出后能够调整呼吸节奏。
郭达最后一次站在春晚舞台上是2010年,此后便彻底告别了这个舞台,或许是身体负担让他无法再继续。不过,我们时常能听见观众对这位喜剧艺术家的怀念时代感慨,确实,现如今的春晚似乎再也无法重现当年的风采。然而,生活依然在继续,郭达与吴芳依旧互相扶持,这种日子或许就是他们一生追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