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周杰再次回到《五十公里桃花坞》,在正片中,他的形象似乎更加温和。与大家见面时,他先自嘲地提到自己的代表作是《一起来看流星雨》,还用轻松的语气唱了两句“北京”。曾经严格遵守的“过午不食”原则也暂时放下,他与大家一起吃喝,放松自如。
不过,在衍生节目中,周杰依然是那个有思想、敢说真话的周杰。他虽然仅在桃花坞停留了两天,但对这里的现状有着惊人的洞察,每一句话都直指要害。
相信提到周杰,没人会感到陌生。尽管近些年他没有涉足影视剧,但他手中仍握着《还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两大经典IP。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少包》这部剧在叨姐那里已经被刷了好几遍。而前不久,她还回顾了《还珠格格》,发现当年觉得无感的尔康,现在回看才发现他的人设与演技真的是不容小觑。如今的影视作品中,难得能找到像当年的尔康这样的男主角。
周杰与《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渊源要追溯到2025年,作为第一季的元老,他算是开创了这一类综艺节目。节目组此次邀请他回归,大概是为了为五周年增添些许亮点。然而,周杰有自己的看法。在衍生节目中,主持人问他为何回到桃花坞,周杰直言是来看看这些年这里的变化,以及来的人是否有所不同。
当主持人进一步问到他回来后的感受时,周杰毫不犹豫地表示:“这些人没做什么事。我以为会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什么新鲜的东西都没见着,反倒觉得没我们当年做的事多。”他指出,早期的桃花坞更具有实验性质,从当时的嘉宾阵容和活动安排就能看出端倪。第一季的桃花坞不仅有演员歌手,还有时尚杂志主编苏芒、行为艺术家陈陈陈和设计师欧欧等人。大家除了娱乐,也确实尝试做些有意义的事,比如集体绘制“幸福大道”、直播卖当地桃子、给树穿毛衣等。
而现在的桃花坞,嘉宾大多是娱乐圈艺人,来去匆匆,似乎只是为了“刷脸”。节目已经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场所,初心早已不见,创意更是稀缺。周杰直言,第一季的气氛比现在热闹得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氛围,他会选择“冷清”。尽管他强调冷清并不全是坏事,但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里的气氛已经很难令人兴奋。
周杰分析道,之所以感觉冷清,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嘉宾流动性太强,大家很容易形成小团体;另一方面是老坞民的疲软和新来的坞民缺乏创意,也让节目气氛难以激活。第一季时,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饭”。当时,大家每天都在考虑吃饭的问题,做饭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但他觉得做饭实际上是个障碍。他并不嫌弃做饭累,而是认为,这样的活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不用做饭,大家可以更系统地走出桃花坞,做些更有创意的事情。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虽然社交观察类节目中做饭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环节,但如果一天到晚就是吃饭做饭,那也太单调了。在第五季,节目中经常出现大家刚吃完一顿饭,又开始准备下一顿饭的镜头。更让人感叹的是,在这种“吃”与“做”的循环中,真正有趣的内容变得愈发匮乏。有些嘉宾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可做,节目组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能通过吃喝拉撒来填充空白。连“辣目蒸馒头”这种平凡的事,都能反复展示;朱丹的鸡汤也是一直在重复,说白了,这节目虽是24小时录制,但可供展现的有效内容却少得可怜。
在事业上,周杰的态度依然清晰。他被问到是否有考虑重返影视圈时,回答十分有趣。他坦言,十年前就不再想从事这个行业了,因为他觉得人生是来生活的,而不是为了塑造角色。他的话让主持人有些不解,但周杰的意思很明确:演员往往很难找到理想的角色和剧本,一百个剧本里,能碰到两个令自己满意的就已经是幸运。他强调,自己至今能有代表作,确实是非常幸运的。
事实上,宁静的想法与周杰类似。年轻时,他们都有过代表作,塑造过经典角色,但现在能遇到好剧本的机会极少,宁静宁愿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周杰则选择了农业,过上了自己热爱的生活。两者虽然选择不同,但都是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周杰在接受采访时还谈到了孤独感。在第一季时,他曾表示自己感到孤独,而如今,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孤独”是什么。他坦言,自己现在不再怕孤独,反而学会了接受和享受孤独。对他而言,孤独并不是没有伙伴,而是内心的自我与世界的连接。这个话题对主持人来说有些深奥,似乎无法完全理解和共情。但与其他采访对象相比,和周杰的对话,确实超出了平常采访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