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冰面氤氲出一层雪白的雾气。
女孩双臂舒展、踮起脚尖,轻盈跃动像一株绽放的小花。
深夜里,冰鞋划过的声音尖锐刺耳,刺破了优雅诡谲的钢琴曲,
有人抬起腿,冰刀划过正在飞速旋转的身体,细嫩的脖颈和她一样脆弱……
那是艳丽的红发?抑或是一滩灼热的淋漓鲜血?
7月暑期档的院线电影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无论是喜剧片、动画片,还是好莱坞大片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不过想在酷暑一解燥热,不得不提这部花滑题材的悬疑惊悚片。
诸如《乔妍的心事》《想飞的女孩》等双女主电影在今天的电影院屡见不鲜,可它们的结局都是评价翻车、惨淡收场。
然而作为新人导演的首作,这部电影先是作为华语电影独苗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在国内上映后又取得了豆瓣7.4分的成绩。
这对一部带有文艺偏向的院线电影来说属实不易。
不过它究竟是主张鲜明、诚意满满之作,还是只是在用看似饱满的外壳掩盖内在的空洞呢?
今天就来聊聊——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导演: 周璟豪
编剧: 周璟豪
主演: 张子枫 / 丁湘源 / 马伊琍 / 李孝谦 / 于之乐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7-18(中国大陆) / 2025-05-19(戛纳电影节)
片长: 108分钟
*本文有剧透
开头这个将人一刀毙命,血溅满脸的女孩就是张子枫饰演的主角江宁。
江宁从小就是一名花滑运动员,为此放弃了学业,也放弃了常人的生活。
然而停练数年后,面临“发育关”的她不再轻松从容,屡屡失误,也因此遭到了作为教练的妈妈的忽视与冷眼。
即使再怎么不顾身体、不舍昼夜地训练,江宁还是在赛场上失利了。失望至极,她甚至开始怀疑身边的人暗中加害她。
江宁始终活的像一根紧绷的弦,一端是迫在眉睫的比赛,一端是冷漠压抑的母亲,巨大的压力几乎要将她撕碎。
直到钟灵的出现,这个在冰场看门的女孩让她渐渐开始见识到赛场外的世界……
故事进行到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开篇。
首先,影片开头杀人场景的压抑氛围就铺垫得十分到位。
昏暗诡异的布光、大胆刺目的色彩、调度到位的摄影为影像表达增光添彩了不少。至少在镜头语言上,影片的完成度很高,足以在一众院线新片中脱颖而出。
其次,东亚母女关系作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在文艺作品中有着大量表达空间。
影片中江宁与马伊琍饰演的母亲王霞之间不同于传统相亲相爱的母女关系,她们之间有传承、有对立、甚至有竞争。这样不加掩饰和美化的新型关系十分难得,使影片带有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另外,父亲的缺席造成了“全女乌托邦”的效果,是在国内院线电影中极为大胆的尝试。
张子枫在本片中的表演有挑战也有突破,将江宁这一复杂的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且出彩。
接下来的剧情正式迈入悬疑部分。
钟灵把江宁带去了旱冰场、酒吧,这一切都太新鲜诱人,她迅速沉浸在了这些简单而刺激的娱乐之中。
然而,钟灵却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在滑冰上天赋异禀的她迅速抢走了妈妈的注意力。与之相对的,不再全身心投入于训练的江宁在妈妈眼中无异于自甘堕落。
渐渐地,钟灵抢走了江宁的场地、冰鞋、节目、暧昧对象、媒体的关注、妈妈的一对一训练,甚至住进了她的家中。江宁努力调整着心态,可在强烈的对比和妈妈忽冷忽热的态度中,嫉妒仍在发酵着,甚至愈加茁壮。
直到那天,江宁独自把钟灵约在冰场比试,她一次又一次摔倒,眼前的女孩却身轻如燕,翩翩起舞。忍无可忍的江宁一刀划过……
暗中跟来的妈妈目睹了一切,令人意外的是,她盯着满脸鲜血的江宁,眼中似有千言万语,却只留下了一句“我来处理。”
这段从矛盾出现到高潮爆发的铺垫部分,影片逐渐脱离把控了。
在处理江宁和钟灵的人物关系时,剧作略显混乱。二人在酒吧争吵、共同反抗强暴、在家里互诉衷肠、怀疑举报吸毒,这几段事件都毫无动机、逻辑、动线可言,更像为人物刻意造成的困难。
再加上影片整体动荡昏暗的画面和故意往两个对立面塑造的少女形象,使这段剧情的走向看上去更像我们以前经常看到的烂俗青春类型片。不过悬疑气氛依旧在线,情绪调动上达到了观众随人物心境紧张起伏的效果。
而影片最后四分之一才更是让观众诟病的灾难。
江宁在上赛场前再次看到了死去的钟灵,她换了个场馆当球童,没有染红发,更没有训练。
真相大白,原来江宁有人格分裂,钟灵不过是她幻想出来的人物。自始至终,她都只是在跟那个在压抑下诞生的完美的另一个自己作斗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旁观着她发病的妈妈面对医生的劝说一意孤行,只为逼她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她配合着江宁演戏,直到江宁崩溃的此刻,才后悔自己的狠心。
结尾,江宁还是站上了赛场,再度经历摔倒,她在幻想中与钟灵和解,二人共同完成了一支完美的花滑舞蹈。
在处理精神分裂的揭秘部分时,在后台崩溃、和妈妈谈心、上场与自己和解这几段反复拖沓,大量台词堆叠、线索铺垫不流畅、心理刻画不生动、节奏几乎已经崩坏。
不仅让之前的情节产生了不少逻辑bug,更而且让本就好猜的结局更加疲软,无法给观众带来任何情感冲击。
几处议题表达上,精神分裂的心理恐怖题材本就略显俗套,本片的处理且不说是否符合真实疾病症状,也已经陷入“为醋包饺子”的困境。
其次,导演试图拍出东亚母女间爱恨共生的拉扯关系,可一句“你的压迫是我想赢的借口”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所有观点和主旨,让人不明所以。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不少观众指出本片融梗了《黑天鹅》、《爆裂鼓手》、《我,花样女王》等电影,剧情、人物,甚至分镜都高度相似,是否能被定义为抄袭则见仁见智了。
如今国内电影市场涌现了一大批以“疯批”、“癫感”、“阴湿”为卖点的电影。它们风格鲜明、取材大胆,然而也忽略叙事,漏洞百出。
纵使精准把握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处世态度,可作为文艺作品来说,创作者也需要对自己的表达负责。
*本文作者:j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