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期节目大多由学员和导师组成,通过导师的评判来决定学员的最终成绩。通常情况下,担任导师的应该是那些拥有深厚资历和出众实力的音乐专家,才有资格站在评审席上。
然而,部分明星导师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的实力或许还不及学员,却仍旧高高在上地点评他人。究竟他们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呢?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那英的歌唱实力毋庸置疑,毕竟她的歌声曾经风靡一时。但作为导师,公正无私是基本要求。然而,她在节目中的多次表现却令人质疑公正性,尤其是她对周深的处理。周深凭借独特的音色在初次亮相时让四位导师纷纷转身,成为节目焦点。然而,在后来的淘汰赛中,那英却因个人偏好将周深淘汰。她解释说,周深“缺乏冠军气质”,甚至还直言他的嗓音“有点诡异”。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脱离了专业角度,反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身为导师,难道不应该从更客观的视角去评估选手的优劣吗?
此外,2013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前夕,姚贝娜本是当时观众心中的冠军有力竞争者,但那英却临时为她更换了一首极具挑战性的英文歌曲。姚贝娜本就不擅长英文歌曲,而且没有充足时间准备,最终输给了另一位选手萱萱。赛后,姚贝娜拒绝了那英的安慰,泪流满面离场。更有传言称,那英之所以对姚贝娜采取这一做法,是因为她与其他公司签约,令那英心生嫉妒。无论背后有何原因,那英作为导师,不仅未能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反而做出了让人失望的决定。
说到令人反感的评委,丁太升的名字必定榜上有名。作为自诩为“专业乐评人”的他,凭借自己毒舌的评判风格屡屡登上娱乐圈的风口浪尖。尽管他自己没有什么代表作品,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他却常常站在评委席上对娱乐圈的专业歌手指手画脚。比如,他曾批评萨顶顶的表演“做作僵硬”,指责海来阿木“比张杰还土”,还讽刺张靓颖“卖弄风骚”。这些言辞不再是评价,而是赤裸裸的攻击,难以理解这样的人为何能担任评委。最近,他又在社交平台上对戴荃的《悟空》进行抨击,称其为“烂歌”,并表示其中的念白部分让他“生理不适”。没想到原唱戴荃站出来回怼,称他为“网络乞丐”。看来这次,丁太升确实踢到了铁板。
孟美岐,作为从选秀节目中出道的女团成员,虽然在女团中的实力不算弱,但在一档综艺节目《天赐的声音》中,她居然坐上了导师的位置。节目中的选手大多是曾经非常火爆但如今已经过气的歌手,他们虽然不如孟美岐在“流量”上有优势,但在实力上却能轻松甩她几条街。例如,周传雄曾以《黄昏》和《寂寞沙洲冷》等歌曲深得歌迷喜爱,在节目中,孟美岐竟然以导师的身份教周传雄“如何歌唱”。作为一个新人,她似乎并不清楚如何恰当地定位自己的位置。
不仅如此,孟美岐还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担任表演导师,指导新人如何演“绝望的表情”。然而,她尴尬的表演完全没有任何“绝望”的情感,甚至还没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却自信地表现得像个“老师”,这一切都让人难以理解。
同样在《中国好声音》中担任导师的杨坤,也像那英一样,喜欢对他人进行批评。虽然杨坤早年的作品如《无所谓》曾风靡一时,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变得有些骄傲,对其他歌手进行攻击。例如,他曾批评刀郎的歌曲“缺乏音乐性”,甚至直言这种音乐风格会“让华语乐坛倒退十五年”。这样的言论严重影响了杨坤的口碑,尤其是当他公开抨击刘德华“不算歌手”,以及说李宇春“根本不会唱歌”时,这些话更是让他遭到了广泛的反感。
柯以敏,作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本应在音乐上有所建树,但她至今没有任何代表作品。尽管如此,她却依旧活跃在各大选秀节目中担任评委。作为评委,她似乎总是能大肆批评选手的表演,不论他们的表现如何,总要抨击一番。比如有位女孩在比赛时因为生病身体不适,向评委们说明自己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柯以敏却不听解释,直接让她“滚出去”。这种言行令人难以接受。
这些明星导师,明明自己实力有限,甚至有些连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没有,却依然高高在上地评判他人。如此“好为人师”的态度,难道不值得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