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七十二家房客》的剧组如同一座坚固的象牙塔,稳稳地支撑着一代本土艺人的生计。然而,随着传统电视行业的衰退,曾经的庇护所开始崩裂。如今,曾经活跃于电视荧幕上的面孔,纷纷转战到手机屏幕中,成为抖音直播间的常客。
奀妹、369、韩师奶、西洋蔡、258、八姑等人纷纷转型为网红,他们已经习惯在直播间里推销商品。就连七八十岁的“鸡公福”林星云、“太子炳”彭炽权、“牛局长”鲁牛等昔日的明星,也时常现身于抖音,白发在屏幕前闪耀。
广东的传统电视业早已进入衰退期。尽管广东在经济与人口上居全国之首,但娱乐产业却长期在全国处于末流,难以见光。随着收视率不断下滑、经济效益急剧下跌,《外剧》与《七十二家房客》这两部曾经的“神剧”也陷入停播的泥沼,剧组的生存空间急剧压缩。
曾经给无数艺人提供生计的剧组,如今已不复存在。随着摄影棚的灯光逐渐黯淡,那些曾经闪耀的面孔纷纷陷入失业的困境。为求生存,大多数本土艺人开始转战自媒体平台,面对镜头展现他们的真实人生,而不再是剧中虚构的角色。
演员们纷纷转型做直播带货,然而这一转型并非一路顺风。曾在《外剧》中担任“康天庥”的李俊毅和“苏妙婵”的虎艳芬,拥有百万抖音粉丝,曾是炙手可热的大V,然而虎艳芬却悄然告别了直播事业;同样,康祈祖(徐若琪)也在2023年结束了自己的网红生涯。
而在康家第二代中,彭新智(“康祈耀”)成了最积极的带货者。可是,演员转型带货,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舆论场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有人认为演员应当坚持舞台,不能用虚名无度消费观众情感;也有声音表示,生存艰难,演员转型也是无奈之举。这些争论本身成了演员们不得不面对的第二重“荆棘”。
与其他省市的卫视相比,广东台的衰败更显得令人心痛。京沪港苏浙湘等地的电视台,尽管也受网络冲击,但仍然勉力维持着文化影响力和基本面貌,唯独广东台,深陷“卖药广告”的泥潭,无法自拔。那些重复播放的药品和保健品广告,似乎成了救命稻草,但却如同饮鸩止渴,广告越多,离“救赎”越远,收视率和观众信任也随之坠入深渊。
这背后的困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原因。广东台内部机制僵化、创新乏力,人才流失,已让这个庞大的机器陷入困境。当其他电视台纷纷拥抱新媒体,制作精品内容时,广东台是否过于依赖老旧模式,迷失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回想当年,《万紫千红》绚烂的舞台,《河畔人家》悠扬的炊烟,《夜倾情》都市的情感,都已成为时光深处的回忆。如今,演员们在直播间里奋力带货,背后是个人与时代碰撞出的辛酸火花。广东电视台的困境,也让人感慨万分,昔日的辉煌,已无可挽回。
演员们在直播间里重现往日角色的光辉,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为了迎接新的观众。但当这些角色不断在直播间被消费时,他们的职业身份也开始变得模糊,夹在旧符号与新商业逻辑之间。
广东本土艺人纷纷转型直播带货,既是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时代洪流的无奈妥协。当他们在直播间里推销商品时,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电视角落,是否也传来了比郑达的“痛啊”更沉重的叹息?这一叹息,不仅关乎生计、身份,更关乎本土文化的逐渐消逝。
曾经的辉煌已然消散,直播的光辉则如火如荼。那些在手机屏幕前奋斗的身影,正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传统行业的衰退与新生的阵痛。而当广东本土演员们开始在直播间卖力吆喝时,失去的,可能是整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