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曾说过一句话:“我对真正的理想是珍视的,我不允许别人利用这种东西来诱惑我。” 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与“痞子文学”标签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纠葛。这个标签并不是出自文学批评界,而是源于1989年春,《中国电影报》的一场讨论。当时,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邵牧君在文章《王朔电影热缘何而起》中,直接将王朔电影中的主人公定义为“痞子”,并总结了四个特点:文化水平低、无正当职业、对生活不负责任、蔑视道德规范。这种粗暴的定义,意外地成为了贴在王朔身上的标签。
然而,邵牧君并不是“痞子论”的首创者。在1989年2月的《中国电影报》座谈会上,四位影评人讨论1988年电影时,邵牧君提到过“有人称之为‘痞子’”。这个“有人”,后来被证实是当时的北影厂长宋崇。宋崇说过:“痞子写,痞子演,教育下一代新痞子”,这句评语也成了“痞子论”的源头。虽然王朔本人一直反对这个标签,认为那些把他笔下人物简单定义为“痞子”的人是“无知”的。王朔坚持,批评者忽视了他作品中那些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思考。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转型,王朔笔下那些玩世不恭的城市青年,正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者。用调侃解构崇高,市井语言拆解宏大叙事,这种风格与主流文学背道而驰,却意外地与大众产生了共鸣。电影界率先捕捉到这种文化现象,却用“痞子”这个贬义标签简化了这一现象。对王朔的批评者而言,他们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这些“痞子”角色虽然言辞粗俗、行为乖张,但却始终有着某种底线和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王朔自己曾表示:“我并不否认所有的道德观。我遵循文明生活的准则。” 这种复杂性被“痞子论”的批评者所忽视。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叛逆,却未能理解背后对真诚的追求。
宋崇那句“痞子写,痞子演,教育出下一代新痞子”,像一颗钉子,深深钉在了王朔作品的评价史上。然而翻阅当年的档案资料,竟然找不到这句话的原始记录。王朔曾回忆说,这句话是宋崇在某次讨论会上说的,会议中也有人用王朔作品中更为抒情的一面来反驳此观点,然而具体是在哪次会议,会议记录在哪里,至今仍成谜。
在后来的王朔研究中,这句话成为了经典的引用,但鲜有人追问它的源头。学术界对此也未曾仔细考证,反而像接力棒一样传递这个观点。这种不清晰的引用,反映了当时文化讨论的随意性。人们更在意的是观点的冲击力,而非论证的严谨性。
当年中国影协试映《大喘气》时,确实掀起过激烈的争论,邵牧君曾说过“痞子文化不宜抬得过高”,但并没有找到宋崇的原始发言记录。而在一本回顾大众文化的书籍中,编者转引了宋崇的发言片段,提到“痞子文化”的兴起,但这一转述与王朔的记忆有所不同,“给痞子看”被转述为“培养新痞子”。这表述上的细微差异,可能反映了“痞子论”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就像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发生变化一样。
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并非宋崇所定义的“灰黑色女性”,但却有着复杂的性格层次。这种评价与作品实际内容之间的落差,反映了当时文化转型期的价值判断混乱。当新的文化现象出现时,人们总是习惯用旧框架去理解,难免产生认知偏差。
198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观众逐渐离开,电影厂厂长们的算盘却打得噼啪响——拍一部正剧赔钱,拍十部娱乐片或许还能回本。电影市场急剧下滑,制片厂的账本上,亏损越来越严重。这时,娱乐片成了电影厂的救命稻草,广播电影电视部的领导们开始为娱乐片正名。陈昊苏的“娱乐片主体论”就是给这场自救运动颁发的通行证。
当时的电影片名开始耸人听闻,各种标榜“残酷”、“恐怖”的噱头充斥其中。娱乐片的迅速崛起,让电影人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终于找到了观众喜欢的题材,惶恐的是艺术标准正在瓦解。郑洞天曾感慨:“谁能想到十年的电影改革,结局竟是娱乐片的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朔的电影成了众矢之的。不是因为它们最差,而是因为它们最好。它们触及了城市青年的精神困境,不像传统娱乐片那样低级,而是通过油嘴滑舌的角色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面貌。王朔作品中的人物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他们用不拘一格的态度解构了传统电影中的“黑白分明”。
电影厂的会议室中,烟雾缭绕,争论声四起。有人拍桌子说这是“痞子文化”,有人反驳这是时代的心声。在生存压力和价值焦虑的双重夹击下,电影人需要一个发泄口,王朔恰成了那个标靶。这场表面上关于电影品味的争论,深层则反映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银幕上的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带有缺陷的普通人,这让传统的评价体系彻底失灵。
《顽主》一度掀起了波澜,米家山导演将王朔笔下的游手好闲却机智幽默的青年搬上银幕,张国立、葛优、梁天组成的“三T公司”三人组,用他们吊儿郎当的姿态,打破了严肃社会规则。与此不同的是《轮回》,黄建新导演注入了更多哲思,石岜的角色完成了精神涅槃。
这些电影虽风格各异,却都深刻映照出改革开放十年后的中国城市青年的精神面貌。它们不像传统娱乐片那样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带出了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这种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观众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在银幕上的身影。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王朔的电影真正成了现象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