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史原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已经不太记得了。毕竟他活跃在银幕上的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将近一百年之久。但要是跟喜欢老电影的影迷聊起来,或许即便想不起来他的名字,只要看到他的脸,大家一定会恍若记起:“哦,这不是那个谁吗!”——他在银幕上留下的经典角色,依旧让人记得清清楚楚,久久难忘。
更令人感叹的是,这家人简直是“演艺世家”!史原的妻子早年也是一位红极一时的演员,而女儿后来更是成为了银幕女神,一家人堪称天生就与电影结缘,真的是各自有各自的传奇故事。
史原1919年出生于天津,原名张土原。天津这座城市向来是曲艺的发源地,街头巷尾常常能听见戏曲的旋律,他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因此对传统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他孩子在胡同里打闹玩耍时,他却总喜欢蹲在戏台底下,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上的表演,回家后就模仿着演员的动作和语气。直到上了天津晓光中学,尽管课业压力很大,但他仍然会偷偷溜去戏院看戏,《雷雨》《日出》等经典剧目,他都一遍遍地看,台词几乎可以背得滚瓜烂熟。最开始,家人并不支持他的兴趣,认为“唱戏不是正经出路”,但史原依然坚持自己的热爱,最终家里也只好任由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学习正儿八经的表演并不容易,直到二十出头,史原才真正开始踏上了演艺之路。
上世纪40年代初,史原刚刚二十岁出头,便投身话剧界,开始在江湖上打拼。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但他却非常努力,通过“偷师”和自我练习,渐渐地积累了很多表演经验。没过多久,他便在天津、上海的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无论是《正气歌》还是《阿Q正传》,只要史原参演,台下总能座无虚席。
1941年,他参演了电影《乱世风光》,扮演了一个名叫陈华的小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这一次拍摄让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话剧和电影两边他都不放过,忙得不可开交。
接下来的几年,他在银幕上接连出演了《热血》《哑妻》等电影,虽然大多是配角,但每一次出场,都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欢天喜地》中,他饰演的账房先生,真的是让导演都忍不住夸:“这角色就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也正是在片场,史原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罗静宜。罗静宜是上海人,比史原小了8岁,家境优渥,从小唱歌跳舞无所不能。上世纪40年代,她也进入了影坛,曾在大同影片公司、上影厂工作过,参演了《二百五小传》《蚕花姑娘》等影片,一度红极一时。
1955年,史原和罗静宜在拍摄《闽江桔子红》时相识,逐渐产生了感情。尽管史原话不多,但他做事踏实,而罗静宜性格开朗,爱开玩笑。两人就这样慢慢走到了一起,第二年便结婚了,随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张闽。
结婚后,罗静宜渐渐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后来还去了上海电影译制厂做图书管理员,把更多的演出机会让给了史原。而有了妻子的支持,史原的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
1959年,史原凭借电影《今天我休息》成为全国观众熟知的演员。片中他饰演的罗爱兰,表面看似粗枝大叶,实则内心善良、真诚,做错事后勇于承认,表现出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了观众。影片一经播出,史原瞬间走红。
之后他还参演了《魔术师的奇遇》《金沙江畔》等影片。一直到60年代中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他的事业暂时停滞了一段时间。直到1977年,随着行业的恢复,他重返银幕,还为一些外国电影配音,如《乡村女教师》等。直到1987年,68岁的他拍完《人鬼情》后,才渐渐退出了娱乐圈。
他的女儿张闽从小在片场耳濡目染,渐渐爱上了表演。1980年,她凭借电影《巴山夜雨》正式出道,随后参演的《青春万岁》《大树底下》都大受欢迎,尤其是《大树底下》还获得了金鹰奖,那个时候她可是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然而,到了90年代初,张闽突然去美国留学,学成后便不再回国演戏,转行进入了一家化学公司,并最终定居在奥地利,嫁给了外国人,过上了低调的生活。
史原退休后,他和罗静宜一起安享晚年,过着简朴而幸福的日子。1999年2月,史原在享年80岁时去世,20年后,罗静宜也在92岁高龄去世。
如今,距离史原去世已经26年了,提起他的人越来越少。但想想那些老一辈演员,他们一生都在默默琢磨如何演好每一个角色,始终保持着一份踏实与专注,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佩。
你身边有没有长辈常常提起这些老演员或老电影呢?他们最常提到的又是哪一部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