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档几部期待已久的大片相继亮相,备受瞩目的电影《731》近日发布了一款引发强烈反响的预告片:昏暗的走廊里几道微弱的光束刺破黑暗,低沉的背景音乐带来了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身着白色防护服的731部队恶魔般的身影、成群的小白鼠挣扎跳动、孩子们绝望的哭泣声、那一双双充满恐惧的眼睛……这些镜头瞬间让人感到心脏一紧,无法抑制的情绪涌上心头,强烈的民族情感与愤怒的火焰瞬间点燃。
由于影片的敏感题材,从开拍到定档,《731》就成为了网络和大众议论的焦点,观众的期待值也是与日俱增。经过种种波折,影片终于在7月31日定档上映,这一日期的选择,不难想象,其背后承载了多少深意。
不过,关键问题来了,这部探讨历史伤痛的电影到底能在尺度上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呢?
自从导演宣布《731》将在全国上映,网络上也不乏反对声音。有人担心影片的血腥画面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虽然这些担忧有其合理性,但毕竟不是可以否定影片上映的充分理由。对于一个曾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民族,我们有责任将那些历史上无法忘却的罪行公之于众。电影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恰恰可以更生动、更震撼地揭示侵略者的罪行,让世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尽管社会上对这部影片的讨论充满了各种声音,但支持的呼声显然占了主流。许多网友纷纷要求:影片绝对不要删减,展现出最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修饰过”的版本。导演面对这种期待,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中国,电影审查并没有等级制,过于血腥暴力的画面往往会遭到删减。那么,问题来了,是否《731》能够成为一个突破口?
从预告片来看,虽然并没有出现太多令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部电影没有令人震撼的场面。小编猜测,影片很可能会在一些人体实验、鼠疫传播、细菌实验等情节上做出适当的放宽,以此来震撼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为这些恰恰是731部队在历史中留下的最为惨痛的记忆。如果这些内容过于隐晦遮掩,恐怕观众的热情和期待将被大大打折,最终也只能怀念起老版《黑太阳731》了。
不过,考虑到现在的电影艺术形式日益多元化,一些过于血腥的镜头或许会通过巧妙的处理进行呈现,既能反映出731部队的暴虐残忍,又不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生理不适。像一些西方或90年代香港的暴力电影,许多直白的暴力画面确实会让人不适,但在引入国内时,都会做一定的剪辑,避免过于直白的呈现。
但《731》不同,它所展现的血腥与暴力,恰恰是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并且这种血腥并非无缘无故的,而是为了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残酷。影片的镜头处理或许会有所保留,但绝不能遮掩历史的真相,因为真实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可怕。
这也是影片能够顺利通过审查的原因之一——它不仅仅是电影作品,更是一次面对历史的正视与反思。我们不该为了所谓的“国际友好”而抹去历史的伤口,而是要让这些伤痛成为警钟,永远提醒我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在拍摄和审查过程中,导演赵林山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摧残和思想压力,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毕竟,接下这个“烫手山芋”的导演,必须背负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强烈的民族情怀,恐怕没人愿意接手这样一部重负如山的电影。而拍摄过程中最棘手的部分便是如何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同时,又能艺术性地处理那些血腥场面,使其既不失震撼力,又能通过审查,符合社会公众的接受度。
这部电影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完成,整整花费了8年的时间,8年的时间,赵林山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和精力。如果这部影片最终未能通过审查,或者上映后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试问导演的心理压力和付出的努力,又该如何承受呢?
如果有人说当导演容易,那他不妨试试看赵林山的这次挑战。
文/田战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