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初,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由陆树铭扮演的消息让许多观众为之感伤,他在因病去世的24天后,张飞的扮演者李靖飞也遗憾离世,享年65岁。李靖飞所饰演的张飞形象,忠诚、勇猛且豪气十足,深深地刻在观众心中,几乎让后来的所有张飞扮演者都显得逊色无比。李靖飞的离世,令广大网友为之悲痛,大家纷纷表达悼念,悼念这位演绎出经典角色的演员。
然而,与演员李靖飞因病离世相比,历史中的张飞之死则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悲剧色彩。他不仅死于小人的阴谋,而且其死法更显得十分窝囊和无奈。这种悲惨的结局,与张飞在历史上所展现的英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名武将,最理想的死法莫过于英勇地死于战场之上。无论是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战争观念,都对英勇战死沙场给予了高度评价。东汉名将马援就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名男子汉,最应以战死沙场为荣,马革裹尸归家。而美国二战名将乔治·巴顿也曾表示,他愿意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死于敌人的子弹。这种理想化的死法,显示了古往今来英雄的风范。
然而,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即使经历过数次厮杀,也并未获得战死沙场的荣耀。三国时期,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张郃死于乱箭,虽说都死于战斗,但也没能完全达到英雄战死沙场的标准。更多的名将,则因病或年老而死去,结束了他们辉煌的生命。与英雄们的英勇死法相比,这样的死显得既平凡又无光。罗贯中对这些死法显然难以接受,于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把许多历史上因病或老死的将领都塑造成了英勇的战死英雄。例如曹魏的张辽和徐晃,东吴的甘宁和蜀汉的黄忠,都被改写为战死沙场,尽显英雄风范。
然而,罗贯中对张飞之死的处理,却并未做太多加工改动,甚至他都未进行改编。作为一个在战场上有过无数辉煌战绩的猛将,张飞的死却是在睡梦中被两个小人毒死。这种不明不白且带有极大屈辱感的死亡方式,无疑为三国时期的英雄们的死法增添了令人感伤的一笔。
在传统的文化作品中,张飞通常被描绘为一个“豹头环眼”的粗鲁武将,似乎完全缺乏文化和艺术气息。相比之下,他的兄弟关羽则因好读《春秋》,有着强烈的文化修养,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历史上的张飞却并非如此简单。元代著名画家吴镇在《张翼德祠》一文中提到,张飞的书法堪称一绝,且他手持的丈八蛇矛,书法水平甚至超过了魏国的钟繇和吴国的皇象。明代的《画髓元诠》也称张飞喜爱画美人,并擅长草书。
这位“吓破百万曹兵”的猛将,不仅在武艺上出类拔萃,还在书法和绘画上有所造诣。由此可见,张飞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文化人。
此外,历史记载中的张飞并非像后人所认为的那样只会打打杀杀。《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在封赏张飞为车骑将军时,特地在诏书中提到,张飞具有“忠毅”之才,并把他与西周时期的名将召虎相提并论。召虎是古代中国的忠臣楷模,这样的评价表明,张飞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战斗力的猛将,还是一位具备国士之才的人。
张飞的性格也非常复杂,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与他的兄弟关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因为善待士大夫而对底层百姓冷淡,而张飞则更喜欢与有学问的君子交往。历史中关于张飞的这些性格特点,反映出他作为一位有儒将风范的将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独到之处。
刘备对张飞的性格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曾提醒张飞,粗暴待人最终可能会带来灾难。刘备的这番话虽然出于好意,但张飞并未听从。最终,张飞的死也正是因为他在身边的“左右”身边藏有小人,导致了命运的悲剧。
历史上关于张飞之死的记载非常简洁,史书仅提到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在酒醉的张飞身边,趁其不备暗害了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小说的加工,详细描绘了张飞酒后辱骂下属,并因未能按时完成任务而进行体罚。张达和范强在绝望中选择暗杀张飞,结束了这位猛将的生命。
当刘备听到张飞死讯时,他的反应也非常冷静,仅仅是叹息道:“噫!飞死矣。”这一反应表现出刘备对张飞死因的早有预感,也透露出他在内心深处早已理解,张飞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就像关羽因轻视书生陆逊而被反杀一样,张飞的轻视小人最终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张飞的死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轻视他人、忽视细节和反感小人,往往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他人复仇的对象。这对于三国的英雄们来说,似乎是命运对他们的最终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