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主持人通常都是什么样子呢?
大部分的主持人,要么就是端庄稳重,像央视的康辉董卿;要么就是能掌控全场、带动气氛的类型,像地方台的何炅、汪涵这类人;但如果要说在台上“疯疯癫癫”、“装疯卖傻”的主持风格,恐怕非谢娜莫属。
曾经有段时间,谢娜的主持风格是大家调侃的重点。她插话抢戏、笑声夸张,用力制造喧闹,这也让她被扣上了“不专业”的帽子。
然而,最近的节目中,观众们开始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谢娜。她变得更加倾听、学会了共情,甚至在节目中逐渐成为那个“定盘星”。这一转变,让那些曾经批评她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她的专业能力,渐渐走向和解。
现在,讨厌谢娜和喜欢谢娜的人,似乎正在慢慢成为同一群人。
谢娜的主持风格,曾是她的“原罪”。在中国的主持圈里,讲究字正腔圆、稳重控场,她就像闯入瓷器店的莽撞孩子,给人一种“疯疯癫癫”、“插科打诨”的印象。她在舞台上拼命制造热闹,总怕场面一冷下来。
这种风格并非天生,而是高压环境逼出来的生存法则。
回想一下她是如何站上《快乐大本营》的舞台的——“三进三出”,每次都在被替换的悬崖边上徘徊。前两次,因为风格不被接受,她都被迫离开。当李湘彻底离开后,何炅第三次把她推上这个位置时,她面临的已经不是一次试镜,而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她必须以最引人注意的方式让自己不被遗忘,于是她在汪涵推进流程时插话打断,在岳云鹏为女儿感伤落泪时,反而大笑,瞬间让温情变得尴尬。
这种“表演”的动机,来自于台内的危机感,也来源于舞台外的焦虑。与刘烨的恋情让她背负着“女弱男强”的标签,迫切希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刘烨的女朋友”。
幸运的是,这种“博弈型生存法则”让她活了下来,并且过得很好。但在观众眼中,专业性上的差距始终存在。和康辉这种国家队级别的主持人同台时,她的表现简直是公开“处刑”。
很多人以为,谢娜的不专业是因为她天生不适合主持。其实,这个观点是误解。因为在她用“疯癫”博眼球之前,她的人生底色是靠一股笨拙的拼劲儿铺出来的。
她并非科班出身,普通话一度成了她的“天堑”。为了考学,她曾每天早上对着收音机一字一句地模仿,练到嗓子沙哑成了家常便饭。这段经历与她后来在舞台上毫不顾忌发声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她并不是不会努力,或者说并不懂得专业性是什么。在《快本》这个需要迅速博得眼球的舞台上,她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最具争议的方式来生存。那种笨拙的努力,曾被更刺激的舞台人设所掩盖。
然而,转折来得很突然。
《快乐大本营》这个支撑她近二十年的平台,突然消失了。她曾依赖的靠山轰然倒塌。
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她的清醒剂。而当她成为母亲后,她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曾经的焦虑和躁动,开始被一种沉静所取代。
当外界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谢娜终于有机会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开始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如果“谢娜”不再与《快乐大本营》捆绑,她究竟是谁?
真正的攀登,从这一刻才开始。她要攀登的,不再是另一座依赖的山,而是她自己。
她的改变,显而易见。
在《浪姐》的舞台上,观众惊奇地发现,谢娜似乎“偷偷去上了主持培训班”。她不再是风暴中心,而是那个温暖而稳重的“定盘星”,开始专注倾听,捕捉嘉宾细微的情绪。当选手低落时,她会用温暖的话语安慰:“没关系,舞台本就允许不完美。能站到这里,你们就已经很棒了。”
这种共情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她对过去自己的审视。她曾引用过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变化:“以前总怕别人不笑,现在才明白,能让别人觉得舒服,比让人笑更重要。”这句话,恐怕是她在沉寂后得出的最深刻的结论。
谢娜不再需要用夸张的笑声去填补沉默,而是学会了用沉默去尊重他人的情绪。她将话筒温柔地递给每一个需要表达的人,过程中,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声音——不喧哗、不讨好,但却足够有力。
于是,过去那些因她“太吵闹”而皱眉的观众,开始在她的新节目下留言,表达期待。舆论的潮水,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悄然改变了方向。
这不是简单的“洗白”,而是一场迟来的“和解”。谢娜与那个曾经拼尽全力、遍体鳞伤的自己和解,观众与那个被标签束缚、争议包围的她也实现了和解。
她骨子里的活力与能量依然存在,只是找到了更得体的方式去表达。曾经让她“活下去”的拼劲,现在转化为磨练专业和体恤他人的定力。
她用二十年努力戴上的面具,如今花了几年的时间小心地摘下。而面具背后,才是她最有力量的样子。
本文来源:1905电影网《《乘风》决赛谢娜成团罕见聊起《快本》停播后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