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网络红人旺仔小乔的一句话把歌圈引爆了:“这首歌是汪苏泷创作的,但即便我把《年轮》唱一百遍,也只能说张碧晨是原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引起了粉丝们的激烈争论,关于《年轮》原唱的争执,愣是把一首歌搞成了全民公敌。
那时,粉丝们就像被挑起的火堆,谁也不让谁。有人说是张碧晨的,认为她才是唯一的原唱;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是双原唱。双方你争我抢,愈演愈烈,搞得连汪苏泷和张碧晨两位当事人也不得不站出来回应。
果然,一发声,才知道“风暴”远比想象中凶猛。汪苏泷和张碧晨两方各自扔出了一颗颗“炸弹”。张碧晨的粉丝自然不愿接受“双原唱”的说法,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原唱。而汪苏泷则不甘示弱,坚称《年轮》本就是男女双版设计,自己才是首位创作者之一,宣称要收回这首歌的版权。争论至此,双方火药味十足,渐渐地,原本温文尔雅的歌迷间的争执变得难以收场。
这场风波,真的就是《年轮》这首歌引发的“撕裂战”。让我们追溯一下,事情的根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7月23日,QQ音乐将《年轮》的“原唱”标签从张碧晨的名字上移除,改为“双原唱”,顿时引发张碧晨粉丝的愤怒,他们坚决认为张碧晨是这首歌唯一的原唱。争执了两天后,汪苏泷终于表态,要收回版权,同时也强势强调这首歌是“双原唱”。然而,张碧晨方却始终不肯妥协,坚持自己才是唯一原唱的主张。
她不惜再度向公众宣告,自己拥有《年轮》的永久演唱权,但出于个人选择,决定以后不再演唱这首歌。而张碧晨的强硬回应,显然让整个局面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反倒是《年轮》的出版公司高层挺身而出,表示从项目一开始就已经明确知道男女版同时存在。这一声明直接打破了张碧晨的说法,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接受“双原唱”的标签。
张碧晨这样“嘴硬”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不少网友的评价,认为她既输掉了《年轮》,也输了口碑与格局。更令人唏嘘的是,张碧晨和汪苏泷不久前才一起合唱了《年轮》,她自己也曾感谢汪苏泷没有收版权费,才让她能一直唱这首歌。然而,这一次,她却因为争夺“唯一原唱”的头衔,背离了那份昔日的友谊。
争议的焦点并不只是关于谁是原唱,更多的还是关于这首歌背后所涉及的“创作”和“表演”的辩论。张碧晨的粉丝认为,正是她的嗓音让《年轮》得以流行;而汪苏泷的粉丝则针锋相对,表示没有汪苏泷的词曲,这首歌怎能成就如此经典。最终,所有争论汇集成了一个问题:“争原唱,究竟意义几何?”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争论原唱与否,实际上反映了音乐产业的核心困境。我国的著作权法仅仅规定了“表演者权”,而并未对“原唱”做出明确界定。所以,“原唱”这一概念,更多地成了歌手的名誉标签,或者说是商业宣传的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歌手身份和市场地位的象征,是粉丝经济中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原唱”这个身份不仅仅意味着荣誉,它也是歌手的收入来源。因为“原唱”往往代表着歌手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主导地位。主办方往往愿意为“原唱”支付更高的演出费用,因为观众认同的是“原汁原味”的版本,这也让“原唱”成为了歌手稳定的现金流。
然而,争论的焦点究竟应是创作的价值,还是表演的技巧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创作才是音乐的根基。没有创作,所有的演唱都只是空中楼阁。旋律和歌词才是歌曲的灵魂,它们定义了这首歌的艺术上限。没有创作的支撑,表演者如何能通过演唱将这首歌带入人心?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价值。即使是翻唱,往往也能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张韶涵的《阿刁》便是赵雷原作的成功转化。争论的根本,并非谁的表演重要,而是我们对于“创作”和“演绎”价值的理解发生了分歧。
当今的流媒体时代,让人更容易注意到的是歌手的声音,而忽略了创作团队的名字。平台算法在无形中将演唱者置于聚光灯下,忽视了创作的源头。这种现象,注定让“原唱”成为一种商业包装,而不是单纯的艺术称号。
归根结底,这场围绕《年轮》的“原唱”争论,折射的正是音乐产业中创作与表演之间的紧张关系。希望在未来,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找到应得的位置,不再为名誉而争斗,而是为音乐本身的价值而奋斗。祝愿所有热爱音乐的人,始终能够心怀初心,尊重创作,珍惜表演,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