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夏天已然逐渐褪色,一部不声不响的电影,悄无声息地掀起了涟漪。《南京照相馆》,一部在早期宣传中并不显山露水的作品,却凭借点映期间那一点点发酵的口碑,在观众的口耳相传中,逐渐化作了巨大的浪潮。那些曾为它发声的人,最终化作了自来水,带着无形的力量去传递这份情感,直到正式上映时,这股力量便愈加澎湃,势不可挡。
票房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短短三天内,突破四亿大关,一再刷新预测,最终的票房数字,从十二亿,一路推高至三十二亿,翻了整整一倍。口碑也是如火如荼,影片评分一路高歌猛进,从开场的8.5分,稳步上涨到如今的8.6分,已然锁定了2025年度十佳之列。
如此成绩,不仅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导演申奥深厚才华的致敬。作为一位38岁的新晋导演,申奥展现了惊人的克制与高情绪性的结合,这种矛盾却又和谐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极为罕见。
而电影最让人讨论的,莫过于那个扮演大反派的角色——伊藤秀夫。最初出场时,他似乎是那个帮助主角的小人物,暗中伸出援手,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他,小邮差早已命丧黄泉。直到影片进入后期,这一形象才被反转成一个冷血无情的敌人,给人一种极强的冲击。
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何导演要设计这么一个复杂且矛盾的角色?他不是一直在帮助主角吗?为何要突然让这个角色背叛自己,成为一个“坏人”?然而,只要理清伊藤的动机,这个角色的设计便不再显得突兀。伊藤从一开始便是一个恶人。他比其他的日本士兵更加虚伪、更具毒性,尤其在电影中他那种伪善的表现,成为导演精心隐藏的最狠一击。
从伊藤的角色看,导演并非简单地塑造了一个传统的敌人,而是通过这一角色展现了军国主义思想如何逐步蚕食人性的过程。伊藤不是单纯的“坏人”,他是一个在血腥的环境中被迫改变的人。正如他自述,成为战场摄影师,仅仅是为了替祖父弥补未能侵占北平的遗憾,直到踏上中国的土地,伊藤才开始真正与战争、与残酷的军国主义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伊藤所受的教育和环境,培养了他对“上级命令”的盲目服从,也让他逐渐将中国人的命运视为无关紧要的事。电影中的第一场虐杀俘虏的戏,便展现了这一点。日本军官的礼貌和对中国人命运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藤在这一切的发生中并没有停下来阻止,反而只是抱怨拍照的困难。
他的一切善意行为,实际上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所谓的艺术追求。无论是给孩子发零食,还是拯救小邮差,这些都不过是为了拍出完美的照片,满足自己的艺术情结。他救小邮差的理由并非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让小邮差完成洗照片的任务,借此逃避自己内心的压力。其实,他并不在乎这些人死活——他们不过是他用来完成任务的工具罢了。
电影通过一系列的蒙太奇剪辑,巧妙地将伊藤与其他日本军人捆绑在一起,将他与那些残忍的屠杀者等同视之。镜头从他冷漠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军国主义思想所塑造出的怪物。而这些怪物,正是那些拒不承认历史真相的人,正是那些在南京大屠杀时,投身于日本宣传机器的“战地摄影师”。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伊藤试图通过自杀来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和体面,然而最终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他无法忍受身体的剧痛,在切腹的过程中失败,最终连尊严都没有得到,死于他人之手。这一场面,导演用极其冷峻的方式揭示了伊藤的内心世界:一个为了满足上级的命令和自己的虚伪艺术追求,最终堕入深渊的悲惨灵魂。
申奥用这部电影,完成了对“伊藤”这一人物的终极塑造——虚伪、懦弱、自视清高却又无能,最终败给了他所坚信的“艺术”和“阶级优越”。然而,导演要传达的并非单纯的对伊藤的批判,而是对整个民族与文化背后扭曲的力量的深刻反思。伊藤不过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所异化的典型,代表了那些将民族主义与暴力推崇到极致的思想者。
在此,我们无法不为电影所揭示的那些深刻的历史与文化问题所震撼。但也正是这样一部影片,让我们看清了过往的黑暗,亦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光明。历史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记忆,而面对未来,我们依然需要以更加坚定和清醒的眼光去守护我们的尊严和希望。
愿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汲取力量,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畏艰难,追寻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