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荧屏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风暴”——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以及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张译、李光洁、蒋欣等领衔主演的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正式开播。该剧凭借紧张的剧情和深刻的法治主题,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关注,收视率也不断攀升。剧集围绕一起涉黑案件展开,讲述了海东省检察机关在省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如何高效办理涉及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坚守法律正义,推动社会发展的故事。
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艺术的真实不仅要忠实于生活的本真,更要超越和提升法治实践的真实感。而《以法之名》正是通过艺术真实,给观众提供了三个维度的答案。
选材维度:直击社会痛点的艺术真实
“公平与正义”一直是人们心中的重要价值追求,自古以来,它便深植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如同电影《第二十条》的导演张艺谋所说:“中国人天生有讲求公平正义的情感”。然而,在司法领域,司法腐败犹如一颗毒瘤,极大地侵蚀着公正的法治环境。
《以法之名》首次聚焦司法腐败的清理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检察侦查工作,填补了这一法治题材影视剧的空白。这一题材选择,正是基于对现实法治实践的关切与回应,体现了影视创作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剧集触动了社会的痛点——司法腐败,紧密结合了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待。通过细腻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剧集展示了检察机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如何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清除司法领域的害群之马,确保司法公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检察侦查工作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对大众而言,它却常常显得十分“陌生”。《以法之名》恰好打破了这种神秘感,让观众得以更直观地了解检察侦查的实际工作,也为普及司法常识和增强社会对检察工作理解提供了一个平台。值得关注的是,剧集的播出时间与最高检检察侦查厅的成立节点相吻合,这为检察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展示机会,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素材。
案例维度:真实案件艺术化呈现
《以法之名》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它触及了社会核心问题,更因为它将多个真实案件巧妙地融入剧本中。剧集并非简单地重现某个案件,而是将多个案件的要素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融合,给观众带来既熟悉又不完全对号入座的观感。真实的案件和办案细节为剧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如何艺术化地呈现这些案件成为创作中的巨大挑战。
导演傅东育曾提到:“我们走访了100多名检察官,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这些案件中的细节,如检察官王春祥即将退休前的坚持,或是嫌疑人面对墓碑时的微妙动作,乃至省检察院接到食堂邀约的犹豫,都巧妙地构建了观众心目中的“艺术真实”。通过这些细节的合理再现,剧集展现了对法律与生活的深刻反思。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有观众对一些办案细节提出质疑。毕竟,艺术与实际案件有所不同,影视创作中往往需要超越严格的法律程序,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真实。正如导演所言,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复制生活,而是要通过艺术的眼光去呈现生活中的本质。
命运维度:从人性角度展现公平正义
法律的权威源自民众对公正的期待,而要回应这一期待,司法工作者必须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法之名》通过对万海案、张文菁案和乔振兴案的叙述,展现了司法案件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当事人的人生轨迹。剧中的角色,不仅是在处理案件,更是在关乎他人命运的重大决策中维护着公平正义。
例如,万海原是一名企业家,但因诬陷被指控为黑恶势力首脑,企业破产,家庭破碎,直至检察机关重审案件,还其清白;张文菁作为一位理想主义律师,本希望通过法律追求公正,却被误陷黑恶势力案件,经过调查后得以恢复清白;乔振兴的案件更是涉及到极大的冤屈,其个人和家庭的悲剧让人深刻感受到司法公正的重大意义。
这些案件中的每一位当事人,都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而能否获得公正的判决,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剧集通过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案例,深刻揭示了法治工作对社会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法治工作者形象,他们坚守法律底线,不畏艰难,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之,《以法之名》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了司法工作的艰辛与重要,带给观众深刻的法治反思。这不仅是对案件的艺术呈现,更是对每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生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