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这一句台词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每当它响起,银幕前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可鲜有人记得,曾经说出这句话的演员,叫牛犇。
牛犇,一个在银幕上几乎总是默默无闻的名字。他是中国电影圈的“背景音”,总在各大电影中默默扮演着那些不起眼的配角,却用一生的坚守和热情,赋予了这些小人物不可磨灭的光辉。虽然他演绎了数百个角色,但他自己却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小角色演好了,把小日子过踏实了。”
然而,命运从来不是善待每一个人的。有时,一巴掌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牛犇正是被这样的一记巴掌“打进”了演艺圈。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王惠玲,陪他度过了艰难岁月,抚养了无数贫困孩子。然而,命运并未因此善待牛犇。84岁那年,妻子去世,牛犇选择孤独地住进了养老院。这一选择引起了许多人不解,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回顾牛犇的一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他演绎的那些小人物。记得在电视剧《老酒馆》里,他塑造的“老二两”——一个孤独、每天只喝二两酒的老人,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尽管戏份不多,但每次牛犇出场,银幕便充满了温暖。他的每一场戏,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色活生生地跃然眼前。
牛犇的配角生涯有多丰富?他在七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超过两百个角色。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他都演过。即使没有台词,他也会用心去揣摩角色的性格与情感。在拍摄电影《飞越老人院》时,牛犇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卧床不起的老人形象,要求导演将自己绑在床上,尽力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受。
然而,这些都不是牛犇最为人称道的地方。真正令人敬佩的是,80岁那年,牛犇终于迎来了自己作为主角的机会——电影《海鸥老人》。在拍摄中,他居然亲自完成了跳水戏,面对冰冷的湖水,他毫不犹豫地赤脚下水,坚持不用替身,表现出他对于角色的无畏与真诚。
但你可能不知道,牛犇的起点并不高。1935年,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天津,家境贫寒。6岁时父母双亡,和哥哥姐妹们相依为命。小小年纪,他就不得不到工厂打工,只为换得一口饭吃。正是这些早年的苦难,让他比别人更加坚韧与感恩。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他11岁那年,作为邻居的谢添导演发现了他身上的表演天赋,并推荐他参加电影《圣城记》的试镜。然而,第一次试戏时,他由于紧张,完全忘记了台词,差点被换掉。正是在导演的一记重重的巴掌下,牛犇才从懵懂中觉醒,真正走进了演艺圈的大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犇成为了电影界不可忽视的存在,但他的家庭生活却是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19岁那年,他在上海偶遇了妻子王惠玲。两人在乒乓球场上的交手,竟然成了他们一生的缘分。王惠玲家境优渥,牛犇却身无分文,只是个演小角色的年轻人。尽管如此,王惠玲并不在意这些,她被牛犇的踏实和乐观深深吸引。
他们的婚礼非常简朴,没有奢华的婚纱和钻戒,只有几桌家常菜和亲友的祝福。然而,这份简单却成为了他们长久爱情的根基。王惠玲精打细算,牛犇把所有的收入交给她管理。他们虽过得清贫,却依旧保持着宽厚的心肠,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每当这些孩子毕业后向他们寄来感谢信时,牛犇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2019年,王惠玲生病住院,已经84岁的牛犇依然在病床前悉心照料妻子。尽管儿女们劝他回家休息,牛犇却只说:“她照顾了我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照顾她了。”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王惠玲在病床上悄然离世,留下了牛犇孤独一人。在葬礼上,牛犇穿着那件已经打了补丁的中山装,默默站在墓前,久久无言。当有人问起他的心情时,他只是摇头叹息:“好像,什么都回不来了。”
妻子去世后,牛犇并未选择和儿子们同住,而是决定搬进养老院。他说:“不是孩子们不孝,而是我不想麻烦他们。其实,我和老伴早就约定好了,谁先走,另一个就去养老院。”
在养老院,牛犇的生活平淡而宁静。他每天打太极、看书、和老朋友下棋。每当晚上,他会默默翻看妻子的照片,仿佛与她继续对话。这些年,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深情”和“坚韧”这两个字。
2024年4月8日,牛犇荣获了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尽管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一辈子演配角也能感动中国?”但更多的人为他鼓掌,认为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确实值得被看见。
牛犇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奋斗。他曾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也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演员。然而,他用自己的坚守、善良与深情,打破了外界对“平凡”的所有偏见。他的故事,正是那些无数普通人所传递的温暖和力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