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调查的消息持续发酵,连带功夫巨星李连杰十几年前的一段采访也被网友重新翻出。2010年,李连杰在央视《流金岁月》中直言不讳:“少林寺里真正的出家人没几个,根本没有什么武功。”这番言论彻底颠覆了大众对少林寺“武林圣地”的想象。
李连杰在节目中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少林寺因历史动荡破败不堪,真正的出家人仅剩“方丈、藏经阁看守、扫地僧”等寥寥数人,且“武术传承早已断层”。电影《少林寺》中“提水桶练功”等经典桥段,实为艺术加工,却被误传为少林传统修行方式。
1981年,释永信出家时,少林寺仅剩9名僧人,靠耕种28亩薄田和微薄香火勉强维持。然而,1982年电影《少林寺》以1.6亿票房(相当于2025年约250亿)、5亿观影人次轰动全国,将这座破败寺院塑造成文化圣地。游客暴增催生“门票经济”,为后来的商业化埋下伏笔。
在释永信的运作下,少林寺迅速转型:成立武僧团巡演60余国,注册“少林”商标超700个,斥资17.6亿在澳大利亚购地建文化中心;4.52亿竞得郑州黄金地块开发酒店;通过“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控股18家企业,年收入超3亿,被外界称为“穿袈裟的CEO”。
然而,这种商业化也引发争议:僧人重心转向经营,禅武精神被旅游表演取代。信徒吐槽“烧香如逛商场”,而辽宁大悲寺(持金钱戒、日一餐苦修)则被部分人视为“真修行”的对照。
2025年7月,官方通报释永信涉嫌“与多名女性不正当关系、育有私生子”“挪用寺院资产、侵占项目资金”。讽刺的是,他早年曾公开批评“和尚婚恋犯根本戒”,如今自己却深陷丑闻。
网友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救活古寺,推广文化”;批评者指责其“背离佛门本质,将信仰变为生意”,有人调侃:“我在庙里许的愿,全让和尚实现了。”也有人无奈表示:“释永信虽然不是一个合格方丈,但他是一个经营有方的CEO。”
释永信的争议,折射出宗教商业化的深层矛盾。当“香火”变成“香火钱”,晨钟暮鼓早已变了味道。有网友翻出释永信年轻时的练武照片,感慨道:“他跟李连杰同年进的少林寺,一个出家当和尚,一个拍电影成名,如今一个成‘方丈CEO’,一个成了功夫巨星。”
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个人操守的质疑,更是对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拷问。少林寺的未来,或许取决于它能否在商业与信仰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