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于《姐姐当家》中希望能与儿子通一通电话,不过却遭到了嘉宾们的集体围攻。
画面刚一出现,我便按下了暂停键——这不正是我们跟妈妈吵完架后,在闺蜜群里最为常见的那种吐槽吗?
该节目将最为私密的母女、母子矛盾搬到了客厅之中,反倒比任何剧本都更为抓马,与此同时也比任何说教都更让人想哭。
我先声明立场:我站王琳。
理由很简单,她要的不过是一通周四的电话,被镜头拍下,留作老年回忆。
没逼婚、没逼生、没逼转账,怎么就上升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呢?
观察室直接把「分离焦虑」这四个大字拍在她脸上,像极了过年时亲戚的一句「你怎么还不结婚」,轻飘飘的,却刀刀见血。
镜头里,王诺的犹豫我也懂。
二十出头的男孩,最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放大解读,尤其怕网友弹幕审判。
但王琳不是直播,是录播,真有不妥还能剪,王诺依旧拒绝,说白了是「不想」而不是「不能」。
这份不想,被嘉宾翻译成「孩子需要边界」,可边界不是一刀切,边界也该有弹性。
倪萍一句话把我拉回现实:「妈妈都已经求到这份上了,你就不能心疼她一次?」
弹幕瞬间飘过「道德绑架」四个大字,我却鼻子一酸。
道德绑架的前提是「勒索」,可王琳没勒索,她只是把脆弱摊开来:我老了,想留点声音和画面,想你在我伸手就能看见的地方。
这算勒索吗?算的话,那小时候她凌晨三点冲奶粉算什么?
最窒息的是王子文那句「父母要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
听起来好先进,好中产,好纽约。
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孩子已经学会用妈妈需要的方式去爱她」。
现实里,多少子女把父母的「麻烦」当微信未读,把父母的「想你」当语音轰炸?
爱是双向导航,不是单向施舍。
节目剪辑确实挺鸡贼的。
王琳呢,前一秒还在擦拭地板缝,后一秒就切换到观察室,给她贴上了「洁癖」「控制狂」这样的标签。
可哪一家的妈妈没有那么一点小固执呢?
我妈就连保鲜膜都得叠成方块,我也从未觉得她心理有问题呀。
将生活细节病态化,这可是综艺中最不善良的那种温柔刀呢。
我把这段视频甩进闺蜜群,立马炸出两种声音:一方说「王琳太黏,晚景堪忧」,另一方说「等我五十岁,可能比她还想黏」。
有趣的是,说「太黏」的全是25岁以下,说「想黏」的全是30+。
年龄差让同一画面长出两副面孔,原来我们对亲情的底线,是会随着时间后移的。
我突然意识到,《姐姐当家》最狠的并非制造冲突,而是将「你以后想成为的王琳」早早地剧透给了你。
二十岁时,我们笑话她「没自我」;五十岁时,我们或许连打电话都需鼓起勇气。
综艺犹如一面镜子,把未来的自己怼在你面前,问你:你敢不敢看?
再说回「独立」这个词。
它现在被包装成了万能解药:女人要独立,父母也要独立,仿佛仅仅只要独立就能够实现无痛生活。
可独立并非如同断电那般,并非是能将情感开关「啪」地一声就给关掉。
真正的独立乃是「我能够自己去修理灯泡,不过我依旧希望能够跟你撒个娇」,而非「我甚至连想要思念你都不敢开口言说」。
反向想想,如果王琳真的潇洒转身,从此周四不打电话,节目组会不会又剪出「空巢母亲坚强背影」的新热搜?
观众会不会又刷「好飒好独立」?
我们爱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符合当下人设的剧情。
王琳的「不独立」戳破了这种幻想,所以群起而攻之。
所谓的亲情,便是即便明明知晓自己或许会落败,却依然甘愿将所有的筹码都尽数押上。综艺节目能够剪辑出和解的画面,可现实生活却无法将那些在深夜中未被接通的电话给删减掉。
所以下次我妈再问我能不能陪她去跳广场舞,我决定不刷手机了。
不是因为我想立孝顺人设,而是我突然懂了王琳:她不是想控制我,她只是想在我看得见的地方,确认我也能看见她。
就这么简单,却也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