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映的《乌鸦与麻雀》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典型的集体创作作品。影片的制作过程充满了艰辛与隐秘——昆仑影业的赵丹、郑君里、陈白尘等导演、演员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将剧本藏匿在摄影棚的屋顶稻草堆里,表面上宣称停拍,实际上夜晚悄悄进行拍摄。这部影片围绕“顶房子”事件展开,表面看是上海弄堂的市井闹剧,实则蕴含着对蒋家政权末日的深刻政治隐喻。正如赵丹所说:“我们要拍下国统区黎明前的黑暗,迎接解放的到来。”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座上海石库门建筑中,导演通过这座房子构建了一个缩影般的社会生态系统。电影中的“乌鸦”角色侯义伯(李天济饰)霸占了二楼,作为国民党官僚,他压迫房客,姘妇余小瑛(黄宗英饰)作为舞女的身份则暗示了旧政权的腐化与堕落。而“麻雀”们生活在这幢房子不同的空间角落:客厅中的肖老板(赵丹饰)以倒卖美货为生,亭子间的华老师(孙道临饰)清高懦弱,后客堂的孔有文(魏鹤龄饰)忍气吞声,所有角色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挣扎求存。
导演郑君里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强化了统治者对底层的压迫感。比如他采用俯视镜头拍摄侯义伯房间,暗示其对下层人民的压迫,而当侯义伯施暴时,导演则使用仰视镜头,强化权力扭曲的感觉。当侯义伯拆毁楼板搜刮财物时,破碎的空间象征着旧秩序的崩塌。
**群像戏的精髓:**
1. **赵丹的“小广播”: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核**
赵丹以自己曾经的租房经历为蓝本,塑造了肖老板这一爱吹牛、爱投机但本性善良的角色。肖老板有着典型的小市民心态,经典的藤椅场景里,他一边啜着酒,一边吃花生米,表现出了浓烈的“阿Q精神”。当他被侯义伯打伤时,他喊出了那句“我们穷人的命,连麻雀都不如”,这句台词成为了全片最令人心痛的呐喊,深刻揭示了小人物的无奈与悲苦。
2. **上官云珠的“华太太”:屈辱中的尊严觉醒**
上官云珠饰演的华太太在影片中,为了拯救被捕的丈夫,不得不与侯义伯周旋。她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如颤抖的手指和带泪的微笑,展现了底层女性的坚韧与不屈。咖啡厅色诱的戏份拍摄时,由于李天济的传统观念束缚,屡次拍摄NG,最后是上官云珠亲自开导才完成这场充满张力的表演,赋予角色更多情感深度。
**镜头语言的革命:**
1. **多线叙事的戏剧张力**
影片通过“顶房子”这一事件将三个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肖家投机失败、华老师被捕、孔有文的隐忍。导演在群戏中通过房客会议和法庭对峙等场景,使得矛盾层层升级。当侯义伯宣布涨房租时,镜头迅速切换在众人惊恐的面容上,形成了无声的控诉,传达出底层人群的恐惧与不满。
2. **光影与符号的深层隐喻**
影片名《乌鸦与麻雀》直接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而结尾侯义伯狼狈逃离的身影与其他人举杯共庆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象征了旧势力的失败与崩溃。影片中的黄金与药品,如肖太太抵押的盘尼西林和黄金,不仅是生存希望的象征,更是投机失败的罪证。镜头特写时钟,反复出现的“8点”定格时刻,暗示黎明前的黑暗,而随之而来的是渐亮的天色,象征新时代的到来。
**历史的回响:**
1. **审查斗争与艺术胜利**
尽管国民党当局以“煽动风潮”为由查抄了影片的底片,但剧组巧妙地保存了布景,并对剧本进行修改,继续拍摄。在上海解放后,影片不仅完整公映,更成为新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成为“揭露旧社会”的典范之作。
2. **跨时代的精神共鸣**
影片的结尾,年夜饭的场景中,众人围坐包饺子,窗外传来解放军入城的鞭炮声,这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对“人民胜利”的诗意预言。正如上官云珠凭借华太太一角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时所说:“这个角色让我明白,小人物的脊梁里也能长出反抗的骨头。”
《乌鸦与麻雀》通过111分钟的镜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阵痛与觉醒。当“小广播”们在废墟上重建生活时,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明修复的推动者。这部曾被禁拍的影片,最终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锋利的匕首,也是一盏温暖的灯火,它刺破了黑暗,也为未来的光明指引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