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象娱乐】
文丨栗子酒
“你到底为什么选择拍这部,乍一听似乎与姜文风格完全不搭的电影?”
“是不是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
“实在是太让人费解了。”
姜文沉思了片刻后答道:“其实我自己也挺困惑的,但我跟你说实话,我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别人都说不行,我就想把它拍好……我觉得,能用钢琴演绎《让子弹飞》才是最过瘾的事。”
这部姜文所说的钢琴版《让子弹飞》,正是他最近上映的新片《你行!你上!》。在首映礼上,抖音电影百评团的成员@陈家秀才在观看后,和导演姜文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电影的味道依然让人熟悉,大量短镜头拼接出高密度的近景和特写,配合着快速的台词,一次次激起观众的情绪。或许有些人还在琢磨片中的独特镜头语言,或许有些人尚未理解台词背后的深意,但电影里始终贯穿着那股很正向的力量,早已在观众的心中扎下了根,远远超越了“回味”和“揣摩”。
真是过瘾!
电影结束后,导演姜文和演员马丽、葛优、辛芷蕾、于和伟等主创的深入对话,更是让人意犹未尽!
这便是抖音举办的首场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活动中的成员全都是抖音影视领域的优秀创作者。观看全程,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聚集这样一群人的首映现场,更像是一群热爱电影的朋友在聊天,众说纷纭的声音也更贴近大众的观影体验。
与主创的互动中,有人好奇姜文在电影中饰演的郎父口中的“那旮沓”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对郎朗和父亲的互动深感共鸣;有人问起葛优在片中的个性发型;甚至有观众从片中的细节出发,提问背后的创作故事……这些问题或许不算特别专业,但却非常真实,反映了观众通过短视频所传递的真切观影体验,重新塑造了当前影评的生态。
姜文的电影向来是见仁见智,观众常常从他的作品中读到深奥的隐喻,因此每当姜文新片上映,大家都会津津乐道地讨论“饺子和醋”的梗,试图解读他电影中的“欲言又止”。然而,作为一部传记电影,《你行!你上!》似乎没那么多空间去发挥这些隐喻。
《你行!你上!》讲述的是钢琴家郎朗的成名之路,从他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的一鸣惊人,到永远第一的天才成长历程,虽然传奇却略显平淡,因此在戏剧创作上难度较大。姜文在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现场也提到这一点:“以前拍的电影有历史、有枪炮、有火车,那些‘佐料’多,炒起来好做。《你行!你上!》真不好炒。”姜文坦言:“就父子关系这点事,加上几个老师,没有坏人,拍出险象环生的感觉真不容易。”
不过,从影片的观感来看,《你行!你上!》确实拍得非常好,当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郭云问姜文,这部电影在他拍过的作品中排名如何时,姜文毫不犹豫地回答:“第一,这可能是我拍得最好的电影。”
《你行!你上!》虽然讲的是郎朗的个人故事,但它更像是亿万中国家庭对子女期望与牺牲的投射。影片聚焦的父子关系,许多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身影。而电影中的父亲角色不仅仅局限于郎国任,像是于和伟饰演的老崔、雷佳音饰演的二叔等小角色,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象征了父辈的付出与支撑。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你行!你上!》还折射出新中国的成长与奋斗。在片中,郎朗从国内到国外求学,父亲骑摩托带他穿越四季,影片中的这些画面,不仅是父子之间的传递,也让人感受到新中国的成长过程。
电影里还有不少细节充满象征性,例如当郎朗前往北京时,遇到了一位“性情怪异”的欧亚老师。她让郎朗把凳子垫高,虽然她自己后来否认了这一做法,但她也讲述了自己痛苦的过往。她的“癫狂”表现,也许可以从更深层次解读为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挂钩,尤其是郎朗成长期的背景。
电影中的“癫狂”叙事,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也加大了戏剧冲突,让一个天才的成长之路显得跌宕起伏。与此同时,夸张的叙事手法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层次,使得隐喻性的事件更加深刻有力。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如各国国旗齐齐降下、父亲在夕阳下的剪影、以及那场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场景——这些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让《你行!你上!》充满震撼力。电影的情感发酵使得观众在走出影院后依然久久回味。
姜文也曾说过:“电影不是拍完就结束了,它应该像一颗种子,落进观众心里,发芽出不同的东西。”《你行!你上!》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它能够激起观众广泛的讨论与思考,无论每个人带着怎样的视角走出影院,心中都会充满那股向上的力量。
而在姜文解释“那旮沓”时,他给出了更具象的解答:“‘那旮沓’,不仅郎朗能做,你也可以做。”他的意思是,电影想传达的核心就是:排除杂念,抓住你能改变的事,坚定朝目标前进。这股“劲儿”就是影片的精髓所在,也正是这份超现实的叙事让观众深受触动。
显然,尽管《你行!你上!》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能从不同维度激发观众的多重感受。在抖音搜索《你行!你上!》时,不少观众与创作者分享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真诚的观影感受无形中推动了电影评论从象牙塔走进了公众视野。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而姜文依然是那个特立独行的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