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抽时间去感受了《长安的荔枝》的电影版,老实说,我有点不忍心说它平庸。这部电影显得确实很用心,尤其是导演大鹏的努力。如果你没有看过原著或剧版,观感可能会更佳,但如同我一样,看过原著或剧版的朋友们,可能会略感失望。
我本人是剧版的观众。之前专门拍过一个视频,力荐创业者们前去观看,确实能有所启发。男主角李善德如何将这个看似绝望的任务一步步化为现实,途中所遇的重重困难,以及他是如何成功应对这些挑战的,剧版对此交代得非常明确,观众的代入感极强。
相较而言,电影版在这些细节处理上几乎是笼统概括。虽说对困难有做一些描述,但事件发展的过程因为描绘得不够深入,导致代入感大打折扣。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授课时的情形。如果仅仅是将知识和概念模糊传达给学员,虽然不能算是错误或者不认真,但对学员来说,难以引起共鸣,缺乏共鸣的情况下,学习的获得感自然也难以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呢?关键在于要深入描绘难点,以及通过细致的过程展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展现细节,也要体现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状态和感受,才能尽可能地传递知识的价值给学员。
演讲的情境其实也是如此。演讲者需要通过故事传递观点和思维,如何描绘挑战以及克服挑战的过程,不能只是笼统带过,否则观众便无法体验到情感的波动。某些关键部分的深入刻画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我也理解《长安的荔枝》的电影版由于时间限制,难以将每个细节都深入讲述。但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深入的刻画仍然不可或缺,比如荔枝保鲜技术的层层突破,确实值得增加一些篇幅。而在荔枝正式运输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也需要更详细的展开,而不是遇到挑战后轻容易解决。
总体上,影版的《长安的荔枝》只能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未看过原著或剧版的观众,还是值得一看的;再者,如果你也是马伯庸这位作者的粉丝,观看也有其意义。但距离一部真正令人惊艳的电影,还差得很多。我看到网上有人提到50亿票房稳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当然,剧版《长安的荔枝》也并非完美,到了20集以后,明显感受到制作的用心减弱,最终一集有种草率收尾的感觉。
可见,制作一部优秀作品确实不是易事。就如同我们做课程一样,如果想将课程视为一部作品来精雕细琢,那就需要不断推敲。若我们把自己的企业当作一部作品去打磨,是否也应更加投入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