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女演员张予曦在直播间轻描淡写地提起初中往事:"因为拒绝男生表白,被几个男生堵在校门口音像店踹了几脚,白裤子上全是鞋印。"末了还补了一句:"不过不太疼。"
好一个"不太疼"!这大概是本年度最心酸的轻描淡写了。按这个逻辑,建议以后医院疼痛分级新增一档:"张予曦级"——指肉体疼痛3分,心理阴影满分,且十年后还能精准回忆鞋印数量的复合型伤害。
更讽刺的是,施暴者选的地点——校门口音像店。这是什么复古霸凌场景?90后集体回忆杀?当年这里放的怕是《古惑仔》吧,不然这群男生怎么把"陈浩南式求爱"学得如此到位?拒绝就围殴,下一步是不是要逼人唱《友情岁月》?
而围观群众的沉默,堪称这场暴力的最佳配角。音像店人来人往,却无人阻拦,仿佛这场殴打是青春片里必经的蒙太奇——毕竟在有些人眼里,男生"为爱冲动"是热血,女生"不识抬举"是活该。
张予曦的遭遇撕开了校园暴力最恶心的潜规则:"拒绝表白"在某些人眼里,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对男性尊严的宣战。
- "求爱"变"复仇":表白被拒就召集兄弟围堵,这哪是青春期懵懂?分明是黑社会雏形!建议涉事男生集体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背诵"殴打他人"和"聚众斗殴"的区别。
- "不太疼"的谎言:受害者总爱淡化伤害,就像张予曦说"不太疼",但白裤子上的鞋印可不会说谎。这种"自我安慰式陈述",恰恰是长期PUA的产物——仿佛喊疼就是矫情,忍耐才是美德。
- 暴力的"观众效应":施暴者特意选在人流密集处动手,因为公开羞辱才是终极目的。可惜当年没人教会他们:真正的"男人味"不是靠欺负女生刷存在感,而是靠洗白鞋印上的良心污渍。
更荒诞的是,这种剧情至今仍在校园重播。区别只是当年的音像店变成了现在的短视频评论区,施暴者从"校霸"升级成"网红",而受害者依然在数十年后才能笑着说:"其实不太疼。"
这年头,连校园暴力都能被包装成"青春疼痛文学"。
- 施暴者的洗白剧本:"当年不懂事嘛~"——请问您现在懂事了吗?道歉了吗?赔偿精神损失费了吗?如果没有,建议把"年少轻狂"四个字刻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
- 旁观者的佛系哲学:"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这么宽容,建议下次有人抢你钱包时也说:"大人抢抢钱很正常嘛!"
- 社会的"马后炮式关怀":十年后热搜沸腾,但当年但凡有个老师、路人吼一嗓子,白裤子上的鞋印至少能少两个。
最可悲的是,张予曦还能笑着讲述,而更多受害者连开口的勇气都没有。毕竟在这个慕强的社会,示弱等于"卖惨",反抗等于"炒作",只有轻描淡写说一句"不太疼",才能避免二次伤害。
十年过去,张予曦从受害者变成能坦然揭疤的公众人物,但校园暴力的内核变了吗?
- 施暴逻辑依旧:从"你不跟我好就揍你"到"你不回消息就造黄谣",工具从拳头换成键盘,恶意丝毫未减。
- 旁观者依旧沉默:当年没人拦音像店的拳脚,现在也没人拦微信群里的荡妇羞辱。
- 受害者依旧自责:为什么被踹的是我?是不是拒绝得不够委婉?——停!该反思的是施暴者,不是你!
所以,与其夸张予曦"勇敢",不如问问:为什么说出真相需要勇气?真正的进步,不是受害者学会微笑面对伤疤,而是施暴者学会低头认错,旁观者学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