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晶导演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自曝了一段“江湖往事”——90年代因力捧邱淑贞,竟遭人堵路殴打!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感慨:“原来捧红女神还要冒生命危险?”
按照王晶的说法,当年他为了邱淑贞“倾尽资源”,从《赌神2》的海棠到《鹿鼎记》的建宁公主,戏份加码、镜头拉满,结果惹得其他女演员“眼红”,甚至有人暗中使坏,找人揍他。王晶轻描淡写地表示:“皮外伤而已,不影响我继续捧她!”
乍一听,这剧情简直比港片还热血——导演为红颜不惜挨打,坚持“艺术理想”,妥妥的“痴情硬汉”人设。但细品之下,却透着一股子“自我感动”的味道。毕竟,王晶的“力捧”背后,真的只是单纯欣赏演技吗?
事实上,王晶的“力捧”并非毫无代价。据他透露,当时剧组其他女演员“私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直接甩脸色:“我的戏份还不如一个新人多!” 而《赤裸羔羊》的拍摄期间,更有资深女演员当场发飙,场面一度尴尬。
更讽刺的是,王晶的“偏心”不仅限于邱淑贞。他曾公开承认,自己“确实偏袒某些女演员”,甚至因此让林青霞在《鹿鼎记》片场吃醋,抱怨“整天跟在邱淑贞屁股后面,不知道在干嘛”。
这种“独宠式”资源分配,与其说是“慧眼识珠”,不如说是“职场霸凌”的另一种形式——当导演的权力无限放大,演员的竞争就变成了“谁能讨导演欢心”。而王晶的“被打”事件,更像是这种畸形生态下的必然结果。
王晶的这番“自曝”,看似是在回忆往事,实则暗藏玄机。
“被打”细节模糊:王晶只说“被人堵路”,却未透露是谁指使,甚至轻描淡写带过,仿佛在说“我忍辱负重,但我不计较”。这种“欲言又止”的叙事,像极了娱乐圈经典的“卖惨”套路。
“痴情人设”反复翻炒:多年来,王晶屡次在节目中提及邱淑贞,甚至暗示两人曾有一段“开心日子”。但邱淑贞本人早已嫁入豪门,彻底远离娱乐圈是非,而王晶却仍抓着旧事不放,难免让人怀疑——到底是“念念不忘”,还是“借题发挥”?
“捧人”背后的利益链:王晶的“力捧”从来不是无偿的。从邱淑贞到后来的舒淇、黎姿,“晶女郎”的走红往往伴随着导演的“掌控欲”。而当她们试图摆脱这种关系时(如邱淑贞因“被深深伤害”而决裂),王晶的反应却是“不解释,背黑锅”。
王晶的故事,折射出娱乐圈一个永恒的矛盾——资源与权力的游戏。
导演的“造星”权力:当一个人能决定谁的戏份多、谁的镜头美,这种权力本身就容易滋生不公。王晶的“被打”或许是个极端案例,但“资源倾斜”在行业内早已司空见惯。
演员的“被动竞争”:在“导演说了算”的年代,女演员的出路往往取决于“能否被青睐”。邱淑贞的幸运在于她成功了,但那些“被冷落”的演员呢?
观众的“浪漫化想象”:我们总喜欢把“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美化,却忽略了背后的权力不对等。王晶的“痴情”叙事,恰恰迎合了这种想象,但现实往往更残酷。
最后,王晶的“被打”故事,或许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个世界,所有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不再继续的那个人,一定是想得很仔细……既然这么好朋友,我背黑锅又何妨?”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没错,但我也不解释,你们爱信不信!”
所以,到底是“为艺术牺牲”,还是“为自我感动加戏”?答案,恐怕只有王晶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