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 3000万,要还是不要?这是《让子弹飞》片场一个白酒品牌方开出的价码,姜文没要,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一部发生在北洋年间的电影里,角色们举起一瓶几十年后才诞生的酒。
这个决定事后被传为一段佳话,是姜文作为一个导演不“为钱低头”、“严谨用心”、“对观众负责”的证明,但没人知道制片人马珂为此扛下了多大的雷,甚至气到生病,这个微小的瞬间像是预言:姜文和马珂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注定分道扬镳。
姜文的电影为什么卖不动了?难道真是因为离了马珂吗?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不是谁都能接得住姜文矛盾的追求姜文的身体里好像住着两个人,一个是纯粹的艺术家,会被王朔小说里的一句话点燃,砸锅卖铁也要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结果一不小心拿了年度票房冠军, 他冲动、感性、认死理、桀骜不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商业规则嗤之以鼻。
另一个则是个渴望被大众理解的影片导演, 他渴望自己的才华能被看见,能转化为最直观的票房和真金白银的成功,能“站着把钱挣了”。
这两种想法在他脑子里打了半辈子, 最后找到平衡点就需要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马珂。
马珂是谁?一个姜文的铁杆影迷,家里有的是钱,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蜗居》那种爆款剧的投资人, 既懂市场,又懂创作。
他理解姜文那套矛盾的情绪,也知道怎么处理这种矛盾, 于是一个中国电影史上堪称梦幻的合作模式诞生了:马珂负责钱、摆平一切麻烦,姜文则可以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
这种信任能创造奇迹,姜文所有的才情、狂想、荷尔蒙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以前所未有的能量爆发出来,最终炼成了《让子弹飞》,六亿多票房、口碑炸裂、多少经典句子至今还在流传。
那一刻让子弹飞成了神话, 姜文也可以说是终于找到了最懂他的那个人。
可“蜜月期”总是短暂的,《让子弹飞》的巨大成功让所有人都相信姜文和马珂的合作模式可以无限复制,包括他们本人, 于是他们雄心勃勃地开启了第二部电影:《一步之遥》。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 姜文依旧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挥洒,马珂依旧在身后提供无限弹药。
但是这一次这种公式失灵了,《一步之遥》的票房远未达到预期,口碑也严重两极分化, 曾经捧着姜文上神坛的观众,这次觉得他“过于自恋”、“完全看不懂”。
那被拒绝的3000万白酒广告在此刻有了全新的解读: 当电影成功时它是美谈,是“站着挣钱”的底气,而当电影失败时,它就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马珂的压力从“气到生病”变成了实打实的商业亏损,两人之间信任的基石也开始松动, 马珂和姜文合作的时代,随着《一步之遥》的落幕悄然走到了尽头。
似乎再也无人能复刻“信马由姜”的成功
和马珂分道扬镳后,姜文的“缰绳”交到了妻子周韵手里, 他后续的《邪不压正》以及亏得最惨的《你行你上》,出品方都变成了姜文夫妇控股的新公司,再也不见马珂的身影,马珂这个懂市场的制衡彻底消失了。
结果是什么?
是连续三部电影的票房溃败,累计亏损可能高达5个亿,尤其是那部说是筹备7年、改编自郎朗故事的《你行你上》,接近三个亿的投资,但最终票房可能连1亿都不到, 在理想和自我表达中狂奔的姜文就这样摔得结结实实。
很多人分析,没了马珂姜文就失去了那个能从商业角度给他“踩刹车”的人, 他的电影开始陷入一种拧巴的状态:既想要延续《让子弹飞》的商业成功,又放不下自己根深蒂固的艺术表达欲。
但是姜文似乎忽略了相当重要的一点:大家用空闲时间走进电影院,花着几十块钱,抽出几小时的时间,从来就不是为了看导演两小时的“自我感动”或者“说教”的,每个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时间空余时间也不是白白就有的, 除了那些演员或者导演的铁粉,其他人明显更愿意去看在剧情上更符合自己喜好的片子。
然后就成了现在这样:想表达艺术时不如《太阳照常升起》那般纯粹,想拥抱商业时又不如《让子弹飞》那般通透,两头都想抓,两头都落了空。
他电影里那些独特的风格和镜头语言还在,但似乎不再能和观众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下一个马珂在哪里?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现在,姜文的导演之路就像一个时而紧密缠绕、时而失衡脱轨的双螺旋,一根是他的艺术基因,永远滚烫,永远冲动,另一根是资本的密码,冷静、现实,讲究回报,当两者完美融合时就能飞得最高,而当两者彼此分离时就摔得最惨。
如今那条代表资本和市场的线已经因为马珂的离开而从他的世界里暂时退场,只剩下了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艺术追求。
下一个能递上缰绳的“马珂”在哪里?又或者姜文自己能否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失衡的螺旋重新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这些问题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 那个叫姜文的导演,他的下一部电影依然会是整个华语影坛非常值得期待的对象。
信息来源: